上期互動話題答案:“48 蹬”是中途很陡的那段臺階;“硫磺坑”則是當年士兵存放點火用硝磺的地方,年頭一長,硝磺失效,泛出臭味。

【今日互動話題】

1、臺上建有遮風避雨的簡單房屋叫什麼?

知道答案的小夥伴,歡迎下方留言告訴我們喲~答案下期揭曉

大榛峪長城雄風依舊

2 發現萬曆記功碑

西大樓北面第一段折彎處突然出現斷壁,約有十幾米,若繼續前行只有先退到西大樓東南蹬道下兵道口,從左側城牆外繞行。這段長城的上兵道口比較多,大約五六處,而且大多保持完好,這爲繞行斷壁進出長城提供了便利。我們跟着老趙進入長城,剛走不遠,就發現了那塊躺臥在長城上的著名石碑,城牆上還殘留着鑲嵌石碑的磚框,顯然是有人從牆上撬下來的。

石碑的體量不大,長方形,灰青色,左半部已有裂紋。碑文鐫刻得工整雋秀,從右至左,從上到下,頗具功力。經過 500 多年的風吹日曬,字跡已經難於辨認,好在史書有記載,照錄如下:

山東右營春防軍士三千名,內除雜流火兵四百名,實在修工軍士兩千六百名,奉文派修大榛峪。東接主兵工尾迤西二等邊牆五十八丈五寸,內修便門兩座,鐵裹門四扇。又修匣光墩臺起迤西二等邊牆六丈九尺五寸。共牆六十五丈,底闊一丈六尺,收頂一丈二尺,高連垛口二丈,自本年二月二十日興工辦料,遵照原行如式修築,於四月初八日通修完,因記。

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經略御倭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薛三才。

欽差整飭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吳崇禮。

欽差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李嵩。

欽差總理昌平兼管屯種戶部員外郎周士昌。

欽差整飭密雲等處兵備、帶管昌平道河南提刑按察司副使李養質。

欽差鎮守居庸昌平等處地方總兵官、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劉國光。

欽差分守黃花鎮等處地方、駐紮渤海所參將署都指揮僉事楊鎮。

欽差山東都司軍政僉書、輪領昌鎮春班右營官軍署都指揮僉事鄒之寵。

欽依守備慕田峪等關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僉事李國華。

本路巡哨千總正千戶趙官保。

督工中軍萊州衛指揮同知李宗儀。

右部千總萊州衛指揮僉事滕繼光。

中部千總靈山衛指揮使李輕。

把總膠州所正千戶楊延賞。

右部千總鰲山衛指揮使唐世楨。

把總雄崖所副千戶陸學閔。

萬曆四十三年四月日立

由碑文所記可看到修築這段長城的主體爲軍隊,軍隊的番號、人數、施工時間、築城長度、官員、工匠等都有詳細記載。可見當時築城工程之浩大,難度非同一般。

此碑刻成於萬曆四十三年(1615),是大明王朝即將天下大亂前最後一個太平盛世年。距離萬曆皇帝調集全國各路兵馬,以絕對優勢兵力大舉進攻後金汗國,與後金軍隊展開明清交戰以來第一場戰略決戰,最終明軍大敗的薩爾滸大戰僅 4 年時間。

碑文中所記的 16 位大小官吏的名字,上至總督、經略、總兵,下至千戶、千總、把總,應該是當時大明朝在京畿地區防衛上重要的軍政官員。最高將領爲薛三才,明朝末年大臣 , 定海人。萬曆十四年 (1586)進士。萬曆三十七年 (1609),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單騎就道,謝絕迎候。任內整飭軍紀,制御有策,裁兵清餉,築堡修屯。曾囑所屬凡大吏到任,百里以內可參謁一次,路遠者俱免。參謁只備一手本,不得饋送禮物,歲時節日也不例外。後升任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調兵築營、練火器、修戰車,爲官匡扶正直,不畏權貴。《明神宗實錄》記載,薛三才曾預測努爾哈赤有圖謀北關意圖,上疏加強邊備。

顯然,這是一方長城記功碑,極具史料價值,可惜至今仍未得到很好保護,以致其橫臥於此,無異於暴殄天物。看到我們對長城碑刻如此感興趣,老趙告訴我們村裏還有一塊石碑,上面有字,於是我們又有了驚人的發現。

下山後,我們來到西臺村,在趙廷學家看到了他精心保存的石碑。碑高不過一米,右上角殘缺,但碑文清晰,全文如下:

秋之吉,修完大榛峪東臺。

等處軍務監理糧餉、兵部左侍郎□□□都御史宜黃譚綸,整飾薊州等處邊備□□□順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縣□□按直□監察御史□陽房楠,整飭昌平等處□□□山東提刑按察司僉事長治宋守約,鎮守居庸□□等處地方總兵官中軍都督府都督、桐城楊四畏,分守黃花鎮地方副總兵署都指揮僉事□程九思,總督軍門中軍官大寧都司署都指揮僉事□州暴以平,寧夏入衛遊擊將軍署都指揮僉事榆林崔桐,管工通判丹徒法愷,寧夏遊兵營中軍指揮朱世臣,千總指揮□金,百總指揮王樹,鐵匠趙富貴,泥匠張仲德,石匠吳元,木匠屠錄,□匠勞忠鼎建。

萬曆三年季秋守備黃花鎮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僉事劉勳奉文改修磚券。

碑文告訴我們,大榛峪關長城完成磚包牆的時間爲萬曆三年(1575)季秋,比西大樓重修時間整整提前了 40 年。當時督修工程的主管爲兵部左侍郎譚綸,正是他曾上書《請建空心敵臺疏》獲准,長城在重要的道口、險峻山口、山海交接處設置關城,既可交通,又可防守。在跨越河流的地方下設水關 , 使河水通過。出於防守的需要,在城身上每隔不遠處建有突出的牆臺,外側砌有垛口,是平時城上守兵巡邏放哨的地方,便於左右射擊靠近牆體之敵。臺上還建有遮風避雨的簡單房屋,叫鋪房。相隔一定距離又有敵臺即騎牆的墩臺,高出城牆之上,多分上下兩層,四周有窗口供觀察和射擊。可用來存放武器、糧草和供守卒居住,戰時又可用作掩體。

新發現的萬曆三年記功碑原來在關口東側敵臺內,故碑文稱爲“大榛峪東臺”,明代的敵臺即爲今天的敵樓。石碑雖然已不完整,但碑文中記載的史料價值卻彌足珍貴,它與西大樓石碑一起爲研究考證大榛峪段長城的歷史提供了依據。

排版:明美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