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外量子效率突破20%

由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與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繼2016年提出鈣鈦礦維度調控創造鈣鈦礦發光二極管(LED)效率記錄後,近日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LED外量子效率提高到20.7%,再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1日發表在Nature(《自然》)雜誌上。

LED是一種能夠將電能轉化成光能的半導體電子元件,具有節能、環保、安全和高亮度等特點,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近年來興起的鈣鈦礦發光二極管兼具無機LED和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優勢,在低能耗、高亮度、大尺寸顯示與照明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負責人黃維院士介紹說,“我們這種特殊的結構就像OLED中的光柵結構一樣,可以有效提升器件出光效率,但是它僅僅是通過在鈣鈦礦前驅體溶液中加入一種氨基酸添加劑自發形成的,這種添加劑一方面可以和底層襯底結合形成一層有機絕緣層,另一方面可以誘導鈣鈦礦結晶形成低缺陷密度的高質量晶體,從而實現高效率發光。這一成果對鈣鈦礦LED的發展與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爲進一步推進鈣鈦礦LED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和途徑。”

——人民網

2

我國百萬人羣基因大數據研究邁出第一步

▲圖片來源:網絡

南方人的免疫力更強;通過基因數據可以推斷個人的身高;基因檢測能間接推斷其易感阿茲海默的幾率……由中國科學家主導,歷時兩年,對14餘萬中國人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數據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中,首次揭示了中國人羣基因遺傳特徵。

基因是生命的密碼,國家級人羣基因組學研究以及對遺傳資源的保護與應用是精準醫學的基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大規模人羣基因組學的研究,可以發現與疾病(或表型性狀)顯著相關甚至是起決定性作用的遺傳變異。爲此,在基因測序和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上深耕多年,並且成功運營我國首個國家基因庫的深圳華大基因在2016年正式發起“百萬人羣基因大數據研究”項目,希望促進遺傳學研究與精準醫學事業的發展。此次發表在《細胞》上的正是其第一期成果。

——人民網

提起炎症,人們通常會聯想到炎症發生給機體帶來的種種不適。然而,炎症本質上是使組織恢復穩態的一種自然、有益、至關重要的反應。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北京)賀福初院士團隊的研究人員發現炎性損傷微環境中,凋亡細胞誘導炎性巨噬細胞呈現促修復特徵,進而促進組織再生的全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0月10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唐麗研究員指出,炎性反應中的一類主要先天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在組織穩態維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機體受到炎性損傷刺激後,組織內會出現豐富的外周血單核細胞衍生的炎性巨噬細胞,這些巨噬細胞會受到損傷組織特定微環境的驅動,促進組織細胞的再生。巨噬細胞,身兼二職:既啓動炎症反應,又促進組織再生與炎症修復。因而探究炎性損傷微環境中何種因素誘導巨噬細胞的特性轉換,對於理解組織損傷的再生與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該團隊的研究揭示了巨噬細胞促進組織再生的一種全新機制,同時爲“凋亡細胞清除與組織穩態”這一重要科學問題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支持。

——《科技日報》

心臟猝死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大部分心臟猝死伴隨的心律是室顫或快速型室速等惡性心律失常,而電擊除顫是目前唯一有效終止惡性心律失常的方法。搶救工作分秒必爭,普通除顫器需要專業人員分析心電信號後進行充放電操作,使用門檻較高。許多病人突發心臟猝死時,在等待救治時便已損失搶救時間。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鄔小玫帶領的復旦醫電團隊研發新型體外自動除顫器,解決了這個難題。作爲國內第一款獲得醫療器械註冊的體外自動除顫器,它近日亮相於2018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與進口除顫器相比,這款除顫器具有獨特的優勢。”鄔小玫介紹說,“優勢首先在於心電數據庫的構建。除顫器的算法需要通過心電數據庫進行驗證。這款除顫器的數據庫,不僅包含國外標準心電數據庫的信號,還增加了由國內權威專家分類,急救中心採集,體現中國人羣體質特點的心電信號數據。”鄔小玫表示,接下來,科研團隊一方面致力於低能量除顫方法的研究,以在保證除顫成功率的前提下減小對患者的損傷;另一方面,將嘗試研發低能耗、小型化的家用或穿戴式除顫器,滿足更多應用場景和人羣的需求。

——《科技日報》

5

生物大滅絕中會游泳可助“保命”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發現,2.52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中,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倒轉”,能在海里自由遊動的自遊生物“保命”能力更強,它們一度超過固着生物成爲“主角”。

10月10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的這一研究顯示,自遊生物取代附着在水底基質等物體表面的固着生物,在生物大滅絕之後一度成爲海洋中的主導物種。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生物學教授宋海軍說,生物大滅絕期間在惡劣生存條件下,游泳型動物因其強大的運動能力,可以在海洋中快速移動,短時間內轉移到條件稍好的環境(如避難帶)中殘存下來。

——新華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