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進入幼兒園後,有的父母可能會喜歡教孩子成爲一個所謂的“聰明人”,即會打量同班孩子的家世,從而鼓動讓自己的孩子與那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們玩,遠離一般家庭的孩子。到了大概四五歲時,很多小朋友便會被家裏的父母送進幼兒園,既能方便大人上班,也能讓小傢伙們提前接受前期教育,同時還能讓他們多接觸些外面的孩子,鍛鍊交際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兒子因爲穿戴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埋怨老師不盡責,老師卻很委屈

到了大概四五歲時,很多小朋友便會被家裏的父母送進幼兒園,既能方便大人上班,也能讓小傢伙們提前接受前期教育,同時還能讓他們多接觸些外面的孩子,鍛鍊交際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現今很多家庭的經濟水平很好,總會盡所能給孩子們提供好的物質生活,但是稍微不注意,在幼兒園時也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和糾紛。

兒子因爲穿戴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埋怨老師不盡責,老師卻很委屈

孩子因爲穿戴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埋怨老師不盡責,老師卻很委屈

明明媽很寵愛兒子,物質上總是儘可能滿足,在上了幼兒園後,由於孩子比較活潑,總喜歡跟別的小孩子玩鬧,難免磕磕碰碰,無意間便出了點小事故。

本來明明身上帶着一個本命的純金小佛,有次跟同班的孩子玩耍時,便不小心磕了凹口,明明媽覺得心疼,便找到老師調解,要求讓對方孩子的家長賠錢。

但由於是明明自己不小心磕的凹口,對方家長便不肯賠,後來明明媽找到園裏,園方給老師施壓,老師無奈便自己掏錢賠了一些。

後來就變成,其他小朋友被家長告誡不跟這個男孩玩,老師也變得小心翼翼,時間一長,男孩便被孤立了起來。

兒子因爲穿戴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埋怨老師不盡責,老師卻很委屈

明明媽媽又開始埋怨老師不盡責,給她兒子“穿小鞋”,老師卻很委屈,之後便自然而然更忽視這個孩子了。

網友:這樣辦事,誰敢一起玩。

進幼兒園,是小傢伙們踏入社會的第一步,若是家長橫加干涉,做了些不太恰當的事情,那對於他們的社交無疑是一份難以彌補的打擊,還需父母們重視。

兒子因爲穿戴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埋怨老師不盡責,老師卻很委屈

有哪些令人反感,或是會給孩子“招黑”的行爲呢?

錯誤行爲一:將孩子“寵上天”

父母對於自家寶貝的愛,總是很深,總想給他們最好的寵愛,這本無可厚非,是正常的,但是過於寵溺,也可能會寵壞了孩子,讓他們變得驕縱任性,或者自我照顧的能力太弱,會帶來一些不便。

比如被“寵上天”的孩子,可能會在與其他孩子的相處過程中,總是以自我爲中心,讓別的孩子反感,也可能會動不動就哭鬧撒潑,惹老師煩心,這樣會潛移默化的讓其他孩子不喜歡靠近他,也會讓老師把他當成“燙手山芋”。

正確做法是:應該讓孩子早早的學會一些自我照顧能力,別事事太過溺愛,別讓孩子變得太嬌氣。

錯誤行爲二:過於勢利

在進入幼兒園後,有的父母可能會喜歡教孩子成爲一個所謂的“聰明人”,即會打量同班孩子的家世,從而鼓動讓自己的孩子與那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們玩,遠離一般家庭的孩子。

這樣勢利的做法,會讓孩子慢慢的耳濡目染爸媽的行爲方式,可能會讓他們漸漸變成一個愛慕虛榮,不切實際的人。

兒子因爲穿戴在幼兒園被孤立,媽媽埋怨老師不盡責,老師卻很委屈

正確做法是:孩子選擇朋友,不應該受到家長的干涉,他們有自己舒服的交友方式,聰明人並不都是那種能力出衆,且品行出衆的人,而不是通過“攀龍附鳳”抬高自己的身價,不讓孩子“看人下菜”,這纔是正確的。

錯誤行爲三:炫富攀比要不得

每一個家庭的經濟情況都不太一樣,有窮人,便會有富人,這是自古便無法平衡的事,可是有些家庭條件不太好的父母,往往喜歡花費本負擔不起的價格,給孩子買一些昂貴的奢侈品等炫富,爲的是防止孩子學校被看扁。

正確做法:炫富攀比其實並沒有什麼必要,窮便是窮,富便是富,不需要攀比,讓孩子接受自己出生在沒那麼富有的普通家庭,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過度攀比只會讓孩子早早的生出虛榮心,應該早些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爲窮或富而改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