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同樣如此。>>>浪漫而孤獨的李白<<

如果能重來,

李白還是會選李白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版圖裏,李白是怎麼也繞不開的一個地標。

在中國傳統文化極其輝煌的六百年唐宋年間,文人騷客與帝王將相衆星雲集,李白就是天空中最耀眼的太白金星,彷彿名字中已經冥冥註定。

若問中國古人中,最受大家歡迎的是誰,毫無疑問,李白必定名列前茅。

在華人的世界裏,李白的詩文成了一種通行碼。

因爲接觸得太頻繁了,就像空氣一樣,

在不知不覺間李白的詩文已經滲入到我們身體中每一個呼吸的毛孔裏。

李白的一生充滿着諸多謎團,從出生到死亡彷彿都有一層薄紗矇住,

他的出生是個謎,

他的才氣是個迷,

他的思想是個迷,

他的死亡也是一個迷。

似乎關於這個謎一樣的盛唐奇男子只有這下面寥寥幾個字可以確定: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1.

>>>才氣縱橫的李白<<<

李白出生地之謎一直沒有定論,

據郭沫若考證李白出生於中亞碎葉城,細究未必合理,

可是碎葉之名頗有詩意,就姑且以此爲準。

公元701年,中亞碎葉城,

商人李客的妻子李夫人夢見太白金星墜落他們家中,不久一個嬰兒呱呱墜地。

李客經商奔波多年,在兒子很小的時候舉家遷至四川青蓮鄉。

粗懂文墨的李客夫婦對兒子的名字一直很重視,

也由於太重視,反而遲遲定不下來,家裏只能以乳名叫喊。

李白七歲那年的春天,夕陽下李家庭院裏春意盎然。

李客想施展一下被經商耽誤多年的詩才,同時也考下兒子的功課,

於是對妻兒說:“咱們合作一首絕句吧,我先來前面兩句,你們母子二人接後面兩句。”

李客說完隨即吟出:

“春國送暖百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

李夫人接着也不甘示弱:

“火燒葉林紅霞落。”

聽聞父母吟罷,望着庭院裏面李花鬱鬱蔥蔥,小李白氣勢如虹:

“李花怒放一樹白。”

李父一聽,頗爲震驚,接着眉笑眼開,

剛好首字爲李,遂取詩句首尾,從此兒子名李白。

也許李家教育有方,也許他的師傅趙蕤因材施教,

李白從小天資卓絕,這種才氣不着痕跡,

如同他所寫的黃河之水,從天而來。

李白在自己的自薦書《上安州裴長史書》上寫自己: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李白在給張鎬的書信《贈張相鎬》上寫自己:

“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李白在《江上吟》上寫自己: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

這種直截了當的自吹炒作手法在現在看來,大部分人都會嗤之以鼻,

但是對於李白,大家覺得如此理所當然。

才華無雙的李白對於寫文作詩的嗅覺太天才了,

隨意簡單的一句,都如同牀前的明月光般自然。

用他自己的詩來形容就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李白的才華橫溢到什麼程度呢?

後生晚輩賈島寫詩是兩句三年得,李白卻一斗詩百篇。

舉一個有趣例子,同時代的杜甫是李白的頭號鐵桿粉絲,

寫了二十多首詩給李白還嫌不夠,

彷彿要把所有的譽美之詞都要用到李白身上: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甚至在很多人眼裏,因爲李白,詩才氣吞山河的杜甫形象彷彿也定格成一個勤勤懇懇用努力贏取詩名的老頭子。

而在杜甫眼裏,李白就是詩中仙人。

古有詩仙無數,白居易稱元稹爲詩仙,而白居易更是被唐宣宗直接皇家認定,寫道:

“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

可是多年後,詩仙之名唯李白衆望所歸。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對於李白的滔天才氣,借用李白崇拜的謝靈運評價曹子建的話語:

天下才氣共一石,李太白獨得八斗。

2.

>>>自信到狂傲的李白<<<

同李白的才氣一樣,李白的自信與傲氣也彷彿與生俱來。

青年時期的李白遊覽黃鶴樓,

樓上遠眺,長江悠悠,本想賦詩一首,

情緒尚未醞釀,詩性已然大發,

欲提筆揮毫,一抬頭看到那首被《滄浪詩話》譽爲唐人七律第一的《黃鶴樓》,

此刻縱然天才如李白一時間竟也無從下筆,直嘆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心頭。”

後來,歷經波折的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時,

當年登黃鶴樓的情緒湧上心頭,一首《登金陵鳳凰臺》一氣呵成,

與《黃鶴樓》遙相呼應。

李白沒想到時過境遷,崔顥那首詩依然縈繞在心頭,揮之不去。

若稍加對比,不難看出這兩首詩的用韻也幾近相同,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一首好詩的力量可以跨越時空對另外一個絕世的天才詩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同時也看出李白的傲氣就算相隔多年也不減分毫。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黃鶴樓》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野史中流傳,李白曾經讓貴妃磨墨,讓力士脫靴,狂傲不羈如斯。

說到狂傲,民國時期年少輕狂的錢鍾書說:

“整個清華,葉公超太懶,吳宓太笨,陳福田太俗!沒有一個教授有資格充當錢某人的導師!”。

故事裏的李白,狂傲程度遠超說這句話時候的錢鍾書。

儘管故事存在着許多的漏洞,我們對於故事的真實性卻還願意信以爲真。

對於李白,我們會產生一種感覺,覺得就算這不是真的,他也可以做出這樣的事情,

因爲他是李白啊,

那個自稱“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的李白,

那個被杜甫描述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李白,

那個喝完酒高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李白。

故事的主人公換成杜甫不行,換成王維不行,換成白居易也不行,

換成任何一個大唐詩人都不行。

唯有李白,彷彿天性如此。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力士脫靴圖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李白足跡圖

時間回到公元720年前後,

二十歲的李白喫了渝州刺史李邕的閉門羹,寫下“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後拂袖而去,

剛長翅膀的大鵬開始了他自信甚至狂傲又輾轉的一生。

二十五歲那年李白登廬山,留下霸氣十足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十一歲那年李白初入長安,功名沒求成卻從不低頭寫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三十六歲那年李白在洛陽城借酒揮毫,高歌“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四十二歲那年李白被唐玄宗召見,還沒出門就已經忍不住狂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四十六歲那年大病中的李白回首往事如夢,提筆寫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五十九歲那年被流放夜郎的李白聽到唐肅宗大赦天下的消息後,脫口而出“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六十一歲那年李白大壽將至,留下了這狂傲一生的絕響《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李白太傲氣了,

大唐的狂傲氣韻彷彿都集中到李白的七尺身軀裏面,

傲氣到離開青蓮鄉,出走半生的李白在我們腦海中,仍是鮮衣怒馬的少年模樣。

我非常喜歡余光中先生詩中對李白的描述:

“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3.

>>>人格分裂的李白<<<

當一個人既擁有驚人的才華,又擁有不可一世的傲氣時,

也就很難滿足於這個世界只存在一個自己。

李白的父親是個商人,而且是個相當成功的商人。

在當時,商人的後代還不許參加科舉,李白這一生都沒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

可是這並不能阻擋李白追逐功名的腳步。

他是如此熱衷於當官爲民請命,熱衷於以一己之力重塑政壇。

他寫了那麼多自薦信,他找了那麼多人推薦自己,

他費盡心思用盡各種方法甚至以入贅的方式去靠近政治中心,

可想而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有多深遠。

他這一生的顛沛流離都是圍繞着仕途展開,也是因爲仕途而終止。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李白行吟圖

天寶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

四十二歲的李白第一次當上了正兒八經的官叫翰林待詔,

當着妻兒的面他仰天大笑出門去。

然而,真正的工作與理想還是相去甚遠。

他憧憬着的是成爲姜子牙和張良般的人物,

進可爲帝王師,退可隱居山林。

現實的李白卻在進長安一年多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李白在儒家理想的破滅與掙扎當中一次次獲得重生。

他一直堅信,重生後的大鵬一定可以扶搖直上。

李白還是一名正經註冊過的道士。

他自幼在西蜀聞道,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

二十歲接收了道教的灌頂儀式,寫下“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扶我頂,結髮受長生。”出蜀後,李白到處求仙問道,訪戴天山、峨眉山、紫雲山等,

直到三十多歲在洛陽嵩山學道,師從道教茅山宗傳人元丹丘;

最終,李白一路尋仙人,採仙草,煉仙丹,並於四十五歲那年在齊州,請紫極宮高天師爲他授道,從此正式入道。

有趣的是,李白最拿得出手的官職正是拜他的道友吳筠極力推薦,

而非他想投奔的那些達官貴人。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李白,號青蓮居士,由於居住地青蓮鄉而得名。

這個說法始於明代的楊慎,而在唐宋兩代的典籍中,綿州只有“清廉鄉”之稱,而無“青蓮鄉”之記載。

更爲可靠的說法是,這是李白向佛的體現。

青蓮爲佛教四色蓮花之首,佛眼即被譽爲青蓮。

李白甚至覺得佛法有種超過了儒家思想的力量,他說:

“天以震雷鼓羣動,佛以鴻鍾驚大夢。”;

他在《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裏更是直截了當: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二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

不僅道出自己青蓮居士的名號,更是自信地說自己來世成佛。

李白一生所學極其繁雜,不僅是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響。

在李白十七歲那年,李客請了當時大名鼎鼎的縱橫家趙蕤給李白當老師,

學習趙蕤總結的縱橫之術《長短經》。

此縱橫術於亂世當中當遊刃有餘,在大唐盛世卻是無從施展。

此外,李白自小好劍術,喜任俠,

相傳他還師從大唐劍術第一的裴旻,劍術號稱大唐第二。

仗劍出蜀後,李白留詩: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一身俠客之氣盡顯。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混雜的思想在李白腦海中不停碰撞,李白在這種分裂的狀態下矛盾前行。

一方面,他想在儒家體系內建功立業功成身退,

想在墨家代表下的俠士道里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想在縱橫學術的領域裏面合縱連橫指點江山;

另外一方面,他又想在道家的天空中清靜無爲逍遙天地,

想在佛學的海洋裏面悟道成空見性成佛。

李白宛若一個大熔爐,

裏面裝着的是整個大唐盛世下的海納百川。

4.

>>>朋友滿天下的李白<<<

蘇東坡說,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得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

李白同樣如此。

與他交往的人裏面,涵蓋三教九流,

談笑有鴻儒,往來也有白丁。

他還有個國際友人晁衡,

晁衡回日本時,李白甚至爲他留詩一首—《哭晁卿衡》。

他的道教朋友同樣很多,

其中最出名的有兩位,一位是元丹丘,李白爲他揮灑而出《將進酒》,

另外一位叫司馬承禎。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司馬承禎圖

《大鵬賦序》裏記載,

李白二十五歲那年仗劍走天下,

出三峽,奔走千里至江陵,

路遇當時候道教領袖,大名鼎鼎的司馬承禎,

隨後大筆一揮,寫上一篇《大鵬遇希有鳥賦》。

當時候自比大鵬的李白和道教的希有鳥萍水相逢,

希有鳥早已名震天下,連唐玄宗在這位道教神仙面前也恭敬有加,

而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後輩,司馬承禎卻異常讚賞,說李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此時的大鵬尚未有展翅的跡象。

此去多年,司馬承禎去了王屋山修建了上陽臺,修行至終。

直到天寶三年,四十四歲的李白在大道如青天的大唐無從展翅,

從長安到洛陽,聽聞希有鳥已然仙逝,肅穆悵然,留下了如今僅存的墨寶,

那幅前一段時間央視《國家寶藏》節目還特別介紹過的《上陽臺帖》:

“山高水長,物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筆鋒勾轉間恣肆瀟灑,彷彿看到一襲白衣舞動春秋,

依稀可見那個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翩翩書生和那個仙風道骨的一代道教宗師。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上陽臺帖 藏於故宮博物館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上陽臺帖 藏於故宮博物館

李白文化圈的朋友更是不勝枚舉。

最讓人感動的事情同樣是發生在天寶三年的洛陽城,

四十四歲的李白與三十三歲的杜甫,兩個大唐最出色的詩人在洛陽街頭一見如故,

杜甫從此成爲了李白最鐵桿的粉絲。

那年洛陽城的牡丹花想必格外明豔動人。

值得一提的是,那年在洛陽和他們一起吟風攬月的還有另外一位大詩人高適,

就是那位寫出“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的高適。

此別之後,高適一路仕途通暢,深受朝廷重用,

在晚年李白給永王李璘當幕僚的時候,帶兵大敗永王並將李白俘獲的正是此人。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李白與杜甫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杜甫愛着李白的同時李白最愛的卻是孟浩然。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一歲,但是由於性情相近,兩人亦師亦友。

巧合的是,李白直接表白的另外一位好友王昌齡同樣是比李白大十一歲,

聽到王昌齡左遷的消息,李白情難自禁: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與李白是忘年交的還有被杜甫稱爲飲中八仙之首的賀知章。

因爲一首《蜀道難》,

身居高官的賀知章對着比自己小四十二歲的李白直呼“謫仙人”。

李白交朋友從來不看對方是什麼身份,只看性情是否相投,

除了上述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李白有個平民朋友叫汪倫。

或許我們現在很熟悉,可在當時汪倫還默默無名。

聽聞大詩人李白要經過自己的家鄉,汪倫到處打聽李白的興趣愛好,

然後寫了一封邀請函給李白,

上面說自己家鄉有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特邀李白過來飲酒遊玩。

李白果然來了,激動的汪倫拉着李白說,其實這裏只有一家姓萬人士開的酒店叫萬家酒店,而且也沒有桃花只有個水潭叫桃花潭,

說完汪倫小心翼翼地望向李白。

李白聽聞後,哈哈大笑,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這個朋友相當有趣,

於是留下來飲酒論文,幾天後盡興而去,賦詩一首: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還有個叫魏萬的朋友,本來是一名進士,放着好好的功名不去追逐,

看到李白的詩文後決定去追逐偶像的足跡,從嵩山出發,一路循着李白的方向追趕,足跡遍佈各大名山,最終在揚州與李白相遇。

後來李白把自己寫的詩文都交給了這個執着的小夥子打理,

而魏萬也不負所托把李白的詩文整理成了《李翰林集》。

從皇帝到白丁,

從將帥到到文豪,

從道士到商人,

李白交朋友真不看對方是誰,

只要有酒有詩,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5.

>>>浪漫而孤獨的李白<<<

世人都說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他當然浪漫,從文風到內容如行雲流水,天馬行空。

但是同時,他又是如此寂寞而孤獨。

在他留下的一千餘首詩裏面,關於愛情婚姻的佔比極少。

如果從現代婚姻的角度來看,李白的婚姻生活是極其失敗的。

根據《舊唐書》記載,李白有過四段感情,其中有三段婚姻。

這裏說的失敗並不是說李白個人感情上有多花心,

畢竟不能用超越時代的眼光去評判當時人的感情觀,

而只是說,他的每一段感情生活都並不盡如人意。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李白二十七歲那年經孟浩然的撮合入贅到了安陸許家。

許氏祖父曾經官居宰相,很難說李白的第一段婚姻與這毫無關係。

許氏爲李白生了一兒一女後,在李白三十八歲那年病逝。

第二年,李白在山東一帶遇到了劉氏,

劉氏與李白的結合始於寂寞,終於現實。

對於整天放歌縱酒的李白,劉氏打心底裏瞧不起,

覺得李白這輩子都不會有出息,然後迅速分道揚鑣。

兩人從始至終並沒有步入過真正的婚姻,

李白詩中對其行爲評價爲“會稽愚婦輕買臣”。

接着在李白離開長安前往泰山考取道籙時,結識了一名年輕貌美的女子。

該女子史料中沒有留下任何名字記載,僅稱之爲“魯一婦人”。

李白納該女子爲妾並和她在山東購置了多處田產,

該女子也爲李白誕下一子,在經歷了五年的恩愛生活後同樣因病去世。

李白的最後一任妻子宗氏,是唐高宗時候的宰相宗楚客的孫女。

這段婚姻同樣是以入贅的形式,不同的是這段婚姻多少帶些浪漫的色彩。

在開封梁園,知天命的李白乘醉題詩,

在牆壁上留下了一首《梁園吟》後飄然離去。

宗氏恰巧經過看到,震驚於這絕世才情,於是花千金買下整座牆壁。

或許正如我們常說的這世界遇到性與愛都不稀奇,最難的是遇見理解。

李白與宗氏的結合也正緣於理解。

多年後,李白被捕入獄時,對李白不離不棄,爲他奔走疏通關係的正是這位宗氏。

我們無從得知李白最愛的女子是誰,

也許是一開始就遇見的許氏,

也許是陪他走過短暫五年的無名氏,

也許是紅顏知己的宗氏,

也許這位女子未曾在史料中出現過,但是在李白的心中卻一直居住。

當我們讀到“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時,彷彿看到這位瀟灑一生的絕代詩人內心深處有段不爲人知的故事;

當我們讀到“妾似井底桃,開花向誰笑?君如天上月,不肯一回照。”時,思緒中滿滿都是李白對妻子的深深愧疚;

當我們讀到“郎騎竹馬來,繞牀弄青梅。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時,一股愛情的小清新撲面而來;

而當我們讀到“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無邊的寂寞與孤獨如月光鋪天蓋地。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當然,最讓人動容的還是這首《三五七言》: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爲情!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6.

>>>只願做李白的李白<<<

李白一生是浪漫的,也是孤獨的,更是自由的。

李白有種與生俱來的強大自信,不因任何處境而改變。

有些人活成了父母眼中的模樣,

有些人活成了朋友眼中的模樣,

有些人活成了老師眼中的模樣,

有些人活成了社會要求我們成爲的模樣,

我們太多人都需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裏面,

而李白做了一輩子的李白。

人要堅守做自己一回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只做自己。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在李白詩意的世界裏面,他始終以一種赤子之心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他的眼裏裝得下皓月千里,

裝得下大山大河,

裝得下千杯美酒,

卻也裝不下阿諛奉承,

裝不下虛與委蛇,

裝不下淺陋無知。

他的婚姻,他的孩子,他的官職,他的成就彷彿在他的世界裏不曾存在,他只是率性地活着。

在他詩意的世界裏面,唯有一人,一劍,一酒,一詩爾。

接觸到了這麼多的李白後,驀然驚覺,原來這纔是對李白最正確的介紹: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給你呈現一個不只是王者榮耀打野,也不同於教科書的李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