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喬咖啡創始人張亮在接受西部網、陝西頭條記者專訪。

西部網訊(記者 李媛)10年前,對神木市萬鎮西豆峪村大學生村官張亮來說,困擾他的就是如何將村子裏的傳統品種黃河木棗賣出去。而在互聯網經濟的衝擊下,紅棗銷售市場受到嚴重影響,依靠成品紅棗已無法達到銷售要求。多方考察後,張亮決定延長產業鏈,對紅棗原料進行深加工。

9月28日,在接受西部網、神木新聞網專訪時,張亮坦言,在當時的情況下,棗賤傷農,很多農民放棄棗樹外出打工。張亮迫切需要幫助農民解決棗的銷路問題,但招商引資又招不來客商。“我們去了山西考察,發現他們銷路好的地方已經開始了深加工。”回到神木後,張亮決定自建廠房,就地處理紅棗。

做什麼產品,如何深加工呢?在對產品進行調研的時候,張亮想到了咖啡。一個產煤的地方如何做咖啡,紅棗是中國傳統的食品,而咖啡又引自於西方,這兩者結合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爲此,張亮前往新加坡考察,在對新加坡華人的喝咖啡習慣進行了解後,張亮引進了華人喜愛的白咖啡,使其與紅棗結合,在注重國人喜愛的口感方面進行研發,最終做成“曼喬咖啡”品牌。

而在研發初期,張亮和他的團隊也遇到了困難,用了兩年的時間纔將棗汁變成棗粉。“當時也找了很多專家進行指導,尤其是技術攻關方面,我們做了很多努力。”張亮說,在研發時,他們就注重紅棗原料的使用,同時也注重國人的口感,最終讓紅棗的價值高於紅棗成品的數十倍。

去年,“曼喬咖啡”被評爲陝西省名牌產品,越來越多的神木人也將這款本地生產的咖啡作爲“伴手禮”送給親朋。“我們的網點在京東和天貓都有售,面向全國銷售,目前銷量還不錯。”對於紅棗咖啡前景,張亮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希望將這款中式咖啡打造成“國民咖啡”,成爲中國人喜愛的咖啡品牌。

而對於西豆峪村的村民來說,他們的紅棗再也不愁找不到賣家,全部都供應到張亮所創辦的陝西華和事業有限公司,昔日遍地扔的紅棗又重新變成了“香餑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