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過盡原是客

星河流轉,時光悠悠

開一處山,造一方田

在山河老樹間

撮一口客家釀酒

吟一首文豪詩詞

權認他鄉作故鄉

北宋蘇東坡生性放達,詞寫得豪放,雖然酒量不大,但還是以飲酒爲嗜好。他還常以酒入詩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林語堂說,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造酒實驗家、酒仙。

近一千年後,在廣東河源市的一個小村子裏,客家人蘇橋光也是一個造酒實驗家,他自己釀製的客家娘酒清亮澄明,主要賣給遊客。

釀酒酒缸 (全景網)

蘇東坡和蘇橋光之間的關係不僅在於酒,蘇橋光還相信,自己便是蘇東坡的後人。

蘇橋光釀的酒和當年蘇東坡喝的酒味道可能大不相同,他只是一個普通農民,醉後也不會創作詩詞直抒胸臆。原本他去深圳打了十幾年工,後來又回到村裏釀了十六年的酒,一晃也有50來歲了。

在這個小小的世界裏,蘇姓人保持着過往的生活方式,隨着時光的流逝,今天的生活方式和以往有了極大不同,但地理、宗祠、信仰、飲食等,使這個村落保持着和其他地方不同的個性,而村人自己釀製的客家娘酒,一定是本村人口味塑造的關鍵一環。

客家釀酒

客家人善於利用醃製、發酵等形式來存儲食物,並因此被賦予了一種時間的風味。客家娘酒也是如此,它醇厚香甜絕不濃烈,柔和而不失後勁,清澈而不失色澤,既內斂又豐富,既熱情又剋制,很像客家人的品性。

蘇光橋釀造的米酒

蘇橋光的釀酒工序看起來並不複雜,他先在自家的土竈廚房的大鍋上,用一個大木桶將糯米蒸熟,熟米攤開放涼再和酒麴拌勻。如果要做成紅糯米酒,則再加一些紅曲米。然後裝入大缸內,中間做一個圓形的酒窩。

這種黃酒的做法看起來並不難,客家人幾乎都會做,甚至家家戶戶都會做。但它的魅力或許也在於此,因爲每個人口味不同,對比例和火候的理解不同,釀出來的酒的口味也就會各不一樣。

除了用於自飲和待客,客家娘酒也被用來滋養產婦。他們相信,拿糯米酒來燉雞,可以爲產婦暖身、進補和催奶。夏天的時候,蘇橋光便在酒窖裏開空調。在清涼的酒窖內,酒麴和糧食之間複雜的發酵反應在深褐色的酒甕內靜默地進行着。時機成熟,蘇橋光掀開蓋布,酒香撲鼻而來。

橫跨久社河的迎親橋 (攝/許偉明)

這個叫蘇家圍村的地方,是河源東源義合鎮下轄的一個古村落,處在東江與久社河的交匯處附近,是一個被河流半包圍的客家小聚落,安靜得像被時間遺忘了。過去它只由一條橫跨久社河的小橋“迎親橋”和外界聯通。

除了嫁入的女子,全村人都姓蘇,他們和蘇橋光一樣,都堅信自己是蘇東坡的後裔,而且還有一本脈絡清晰的族譜爲證。蘇家圍傳下來的《蘇氏世譜》記載,蘇家圍人來自江西,源自東坡,根在中原。

蘇家圍

在蘇家圍“義峯蘇公祠”的大門口,就可以看到一副石楹聯,刻着“眉山開奕葉,合水衍支流”,眉山是指蘇東坡故居四川眉山市,合水是蘇家圍所在地義合鎮的老地名,指的是蘇家圍人與蘇東坡有着血脈傳承關係。

義峯蘇公祠 (全景網圖)

蘇東坡和廣東的淵源很深,當年他被貶至惠州,他爲人曠達,還說要“不辭長作嶺南人”,但他也因不得志而滿腹苦水。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裏見。”

杭州、惠州、儋州、黃州,蘇東坡一路被貶,這些地方對他來說都是客鄉。他當然也想不到,將來他有這麼一羣后人,以客鄉爲故鄉,成爲廣東數千萬客家人中的一小部分。

1312年,蘇東坡的第七代孫蘇天榮從江西吉安乘船沿東江前往番禺任教諭,途中夜宿今天的蘇家圍,當晚他夢見“五個老人指點該地宜爲定居之地”,後來他囑咐後人要定居於此。當然,這是一個傳說。

 蘇家圍鄉間小路(全景網)

蘇天榮的第四代孫蘇秀弘是蘇家圍的“開山始祖”,明朝初年,他出任東莞京山(今東莞茶山鎮)巡檢時,在此地購三百餘頃田產,攜家眷落戶於此,後代由此開始了六百多年的安居生活。但此地距離東莞近200公里,他在此紮根的原因今天成謎,而他那位被託夢的高祖父的傳說倒顯得可信起來了。

蘇家圍村落(全景網)

和其他客家村落相比,蘇家圍是一座不太典型的客家村落,它臨水而建,坐西北向東南,面積1.2平方公里,外圍也沒有圍牆。由於處於山區的特殊位置,相對封閉的環境條件使村落能夠保持原有形態,使古村落得以形成,客家文化遺產得以保留,這也包含了對先祖蘇東坡的敬重。

作爲名人的後人,是一件有壓力的事情。因爲,外人會不自覺地將蘇東坡身上的一些特性附加在蘇家圍人身上,而蘇家圍人也認爲有義務去弘揚蘇東坡崇文好學的遺風。

村中巷道 (全景網)

客家人歷來重視教育,蘇家圍則更甚,在古代,這個小小村落內曾經有不下於10座的私塾。明清兩代,這裏出了48位朝廷命官,以及不少的文人學者。其中,舉人2名、貢生29名、秀才120多名。清朝道光年間,在河源縣的一次生員會考中,全縣考取了24名秀才,而蘇家圍就考取了12名。這些統計下來的數據,雖然模糊了具體的個人,但凸顯了家族的榮耀。

 祠堂建築(全景網)

蘇家圍人也沿襲着官宦人家的居住習慣,在府第式的房屋中深居簡出。蘇家圍內,寺廟、書房、祠堂、墟市、民居一應俱全,保留了18座完整的古民居,包括2座祠堂文物建築都是“府第式”圍屋。這些讀書出仕的蘇家圍人身上帶着獨有的蘇氏後裔的烙印,也維護着蘇東坡的文化尊嚴。

祠堂、小巷、門洞,很多細節都在講述着這個村落的歷史。這裏曾經因河運而繁華,有一座東江古碼頭,鵝卵石鋪就的路面因一代代人的行走被打磨得光滑圓溜,五百年前東山學堂的遺址現在長起了翠綠的毛竹。東江畔的兩棵千年榕樹,被村民賦予了美好的傳說,它們也見證了蘇東坡後人的興衰起伏。

東江邊的古榕樹,每一棵都有屬於自己的傳說(攝/許偉明)

時間是有形之物最大的敵人,但無形的文化似乎能夠超越時間的限制,一代代地傳承下來。我特別驚訝於這種名爲宗族的傳承,竟能如此的強韌和長久,歷經數百年之久,直到今天這個村子依然篤信自己是蘇東坡的後裔。

對蘇家圍而言,蘇東坡或許早就超出先祖的概念,而是一種篤定的信念,它能夠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在急速動盪的歲月裏,一直作爲蘇家圍人內心的一種牢固不變的東西。離開蘇家圍時,我必須從迎親橋往回走。看到這座橋,我想起蘇橋光,我手裏正拎着他釀的酒。蘇家圍人對蘇東坡的信念應該比客家娘酒還更悠遠吧。

素材來源丨本文摘自文旅中國叢書《鄉愁裏的廣東》,作者許偉明、餘婷婷,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文章原標題爲《蘇家圍:東坡身後客家圍》,作者許偉明,攝影許偉明,部分圖片來源於全景網、河源發佈。

你還知道哪些與名人有關的景點?

在下方留言告訴小編~

今日話題

溫馨提示:

小編每週將從粉絲回覆中評選出五位最佳回覆(神回覆),並送上神祕禮品~

推薦文章

國務院辦公廳開通

“我爲大督查提建議”小程序

問題線索、意見建議

歡迎大家掃碼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