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虓

以“飲酒之樂”掩蓋“服藥之苦”,這就是古人發明保健藥酒的智慧。

在東方的科學觀念裏,酒,歷來是保健的有力工具,《漢書·食貨志》中稱酒是百藥之長,一來表達酒是療效最好的藥的觀點,二來說明酒能夠促進藥物的效果。因此,梁朝名醫陶弘景說“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羣藥”。

西晉的志怪小說《博物志》裏,酒的保健作用更被誇大成爲神話:王蕭、張衡、馬均三人在霧中晨行,出發之前,一個人飲酒,一個人飽食,一個人空腹,結果,空腹者死,飽食者病,而飲酒者健。

酒遇到藥,成爲古代醫家眼裏的絕配,酒與藥的交融,各展其長,效果大大增強。一種被稱之爲“藥酒”或者“保健酒”的特殊酒品,逐漸形成起來。

“保健酒”和“藥酒”,本如出一轍,皆歸爲露酒種類,這是一類以蒸餾酒、發酵酒或者食用酒精爲酒基,加入可食用或者藥食兩用的輔料,進行調配、混合或者再加工製成的、已改變其原酒基風格的飲料酒。但在後續的演進之中,兩者產生偏重,藥酒偏向祛病,而保健酒更偏向強身。

中國擁有最爲豐富的藥食原材料,爲保健藥酒的豐富多樣提供了無限可能,動物的體、肉、骨、皮、血、角、鞭等,植物的根、頸、葉、花、果、籽等均可作爲原輔材料入酒;此外,歷代醫家的論證和百姓的實踐,也讓保健藥酒不斷演進,珍貴配方百花齊放,與中國人的健康如影隨形,成爲一座極爲豐富的智慧寶庫。

遠古時代,加入鬱金香的神奇魔水

《書經·說命篇》記載“若作酒醴,爾惟麴櫱”。酒和醴是古代時候流行的兩種酒的分類,酒用曲釀製,酒精度較高,類似黃酒,而醴用櫱釀製,酒精度較低,類似啤酒。

殷商時期,除了酒和醴,其實還有一種酒,叫作“鬯”,是一種以黑麥作爲原料,並加入鬱金香的藥酒。其本身驅惡防腐的自然功能,彷彿讓古人看到靈性,所以,“鬯”,常常用於祭祀和占卜事宜之中,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藥酒。

此外,在珍稀而神祕的馬王堆漢墓之中,曾出土兩部醫藥著作,一部是《五十二病方》,一部是《養生方》,《五十二病方》中有不下35個藥方用到酒,更有至少5個被認爲是酒劑配方,而《養生方》中則記錄的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

漢代以來,煎浸之間的酒藥同源

煎煮與浸漬是製作保健酒的大藝術,源自中藥的工藝,以酒作爲媒介,或加熱煎煮或以之浸泡,一方面讓酒與藥材融合更加充分,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得到提升。《金匾要略》爲漢代名醫張仲景所著,其中著名的“鱉甲煎丸方”和“紅藍花酒方”等衆多藥方,均採用以酒煎煮、浸漬的方法所成。

陶弘景在《本草集經注》中,同樣記載藥酒的浸漬之妙,以此爲依據,被後人歸納爲浸漬法制作藥酒的常規方法,即“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取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躁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

唐宋時期,蘇東坡罰飲的那杯屠蘇

“但把窮愁搏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詩人蘇東坡所作。反映出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心態樂觀的情景,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用在意,罰飲屠蘇酒不必推辭,同時,也將屠蘇酒對於健康的重要作用表達地淋漓盡致。

屠蘇酒,是典型的保健藥酒,相傳爲漢末名醫華佗所創,配方中涉及大黃、白朮、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多味藥材。唐代孫思邈著的《備急千金藥方》中詳細記載:“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歲旦屠蘇酒方 。……屠蘇之飲,先從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飲藥酒得三朝,還渣置井中。能仍歲飲,可甘無病,當家內外有井,皆悉著藥闢溫氣也”。

除了《備急千金要方》,唐宋時期,藥酒的釀製更爲盛行和豐富,《外臺祕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的配方和製法。

元明清,《本草綱目》裏的二百酒方

醫得酒榮,酒因醫長,元明清三代,隨着中國傳統醫藥學理論和實踐的積累,保健酒和藥酒也得到了極大豐富。

《本草綱目》久負盛名,李時珍分五十二卷,詳盡記錄種種藥物和植物的健康功用,其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藥酒方”的專目,除此之外,《本草綱目》在各藥條目的附方中,也往往帶有藥酒配方。有人統計表示,《本草綱目》中共計藥酒方多達200多種。

除了種類的豐富,這個時期的保健酒還呈現出兩個特點,一個是燒酒作爲基酒開始出現,另一個是滋補功能得到流行。清代王孟英的食療名著《隨息居飲食譜》,上面記錄了7種保健酒的配方,這些保健酒大多以蒸餾酒作爲酒基。

從黃酒發展到燒酒,本身就是中國釀酒史上的里程碑,而在保健酒裏面也具有重要意義,以燒酒爲基,不僅能夠增加藥中成分的溶解,而且還能夠更加促進藥效的發揮。

此外,《扶壽精方》、《萬病回春》、《壽世保元》、《良朋彙集經驗神方》、《惠直堂經驗方》、《同壽錄》等多種醫學經典名著大量在這個時期問世,其中記錄了更爲變化繁多和功能多樣的保健酒酒方。在這些酒方之中,滋補功能成爲主題,比如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 ,“八珍酒 ”、“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很好的補益性藥酒。

這一時期,還有一款著名的保健藥酒得到改良,即竹葉青酒。竹葉青酒,創制已久,在明末清初,著名醫家傅山對其進行優化,以汾酒爲酒基,添以竹葉特色,再以砂仁、紫檀、當歸、陳皮、公丁香、零香、廣木香等十餘種名貴中藥材和冰糖、雪花白糖、蛋清等配伍,賦予其酒性平暖胃、活血補血等功效,並在口感上臻於完善。

現當代,被“塵封”了的中國智慧

時至今日,在現代工業化生產和科技創新的促進下,保健藥酒,本應該更加繁盛。但有數據表示,中國保健藥酒在酒類消費中的佔比還不到3%,而且除了勁牌、竹葉青、致中和等,知名品牌也並不多,這門對中國人意義非凡的古老智慧,逐漸“塵封”起來。

其中的原因,與消費觀念和企業作爲密不可分。在現代人的酒桌之上,保健藥酒缺乏一席之地,白酒、葡萄酒、啤酒已經覆蓋了中國人全部的飲酒場景,而保健藥酒本身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讓其無法形成一個大酒種的整體品牌,進而無法與人們的某一消費場景相關聯。此外,不在少數企業的過度宣傳和不良製造,讓人們消費心理產生巨大落差,這對於保健藥酒來說,是極大的品牌透支和損失。

更爲重要的是,在人們的觀念裏,存在認知偏差,保健藥酒被認爲是“老與弱”者的飲酒代名詞,認爲只有老年人和某方面功能不足的人,纔會飲用的酒。其實,對於大多數保健藥酒而言,補益性是主要的功能。比如,五加皮酒。

五加皮,爲五加科植物的根皮,在民間享有盛譽,百姓稱“寧得一把五加,不要金玉滿車”,《本草綱目》記錄在冊,被列爲“補中益氣”的良藥。以五加皮爲原料創制藥酒,歷來已久,在清代得到極大弘揚。公元1763年,徽州藥商朱仰懋,以民間五加皮酒配方爲基礎,興建酒廠,以《中庸》名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爲名,致中和五加皮酒傳承開來,久服輕身耐老的體驗,多年流傳,仍有口皆碑。

不可否認,大健康產業的崛起勢在必行,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亞健康人羣的增多,以及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加,2020年,大健康產業估計將達到10萬億元的規模。如此廣闊的應用市場,將讓這“塵封”已久的中國智慧,發出炯炯光芒,在中國人的健康路上,重新發揮新的價值。

·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文中引用資料和插圖,若有不妥之處,請聯繫告知,馬上處理。

李虓:食品發酵學碩士,酒類食品行業專欄作家、策劃人,《國家名酒評論》特約撰稿人,《酒食風》主編。微信/QQ:1693204970

酒食風:探索酒食之道!目前已經入駐微信、界面、鳳凰、網易、騰訊,今日頭條、等多個平臺。中國最大的自媒體社羣平臺JMedia(界面聯盟)成員。微信公號ID:jiushi-fe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