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爲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中狀元着紅袍,帽插宮花好哇,好新鮮哪……”走進沭陽縣夢溪街道夢溪小區,便聽到一段經典的黃梅戲唱段。“我是戲迷,妹妹便給我買了收音機,讓我聽戲解悶。”今年60歲的葛龍河坐在輪椅上津津有味地聽着戲曲,妹妹葛平帶着另外兩位智力殘疾的哥哥和弟弟在擇蔬菜,準備午飯,氣氛溫馨而和諧,一點也看不出這是個飽經磨難的困難家庭。“這些年多虧妹妹照顧我們,不管颳風下雨,她都堅持天天來,洗洗曬曬地忙個不停,我一直勸她不要爲我和弟弟們操心,可她就是不聽。”葛龍河說,而他口中的她就是妹妹葛平。

1961年,葛平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她的到來讓父母非常開心,因爲家中又多了一個健康的孩子。葛平上有兩個姐姐和兩個哥哥,可大哥葛龍河爲肢體一級重殘,二哥葛生河爲智力一級重殘。後來,家中又多了一個弟弟葛連河,不幸的是,弟弟也是智力一級重殘,貧困的家庭再加上3個殘疾的男孩,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

“在我1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了孤單的母親和我們。”葛平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記憶裏最多的就是和兩個姐姐一起幫助母親照顧哥哥和弟弟。後來,兩個姐姐先後遠嫁他鄉,照顧哥哥和弟弟的責任便主要落在了葛平的肩上,每天天不亮就起牀,幫助3個殘疾兄弟洗漱、做飯,幫他們清洗衣服、被單,幫助母親下地幹農活,小小年紀的葛平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擔。

轉眼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因爲孝順、能喫苦,到葛家上門提親的人很多。反覆掂量後,葛平提出一個附加條件,“結婚可以,但要和我一起照料3個殘疾兄弟。”

“本來家裏條件就不好,還要照顧幾個兄弟,誰願意啊?”人們對此議論紛紛,但鄰村的王言國被打動了。

1983年,在一位親戚的牽線搭橋下,葛平與王言國喜結連理。爲了能更好地照顧兄弟們,婚後她與丈夫商議後,索性一起搬到了兄弟家居住。

由於葛龍河腿腳殘疾,每天葛平起牀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替大哥洗臉、洗手、按摩、翻身。做好飯,喂好他,再去忙二哥和弟弟。“每天忙好這些生活瑣事還要下地幹活,一天下來,渾身散了架子似的不想動,可是沒有辦法啊,3個兄弟主要靠我去照顧呢。”當談及生活的艱辛時,葛平淡然地說。

二哥和弟弟因爲智力缺陷,經常找不到回家的路。有一天,葛平一不留神,弟弟葛連河不見了。葛平和丈夫到處找,可就是不見人影。“弟弟智力低,語言表達不清楚,又不認識路,這可怎麼辦?”焦急的葛平發動親朋好友連夜尋找附近的水塘、草叢、莊稼地等。

終於,他們在幾十裏外的一個草垛裏找到了他。“當時真的特別害怕,怕弟弟再也找不到了,從那以後,我便每天領着他在常走的路上重複走,強化記憶,避免再走丟。”葛平說。

2010年,葛平夫家和孃家的房子都要拆遷。爲了方便照顧兄弟,葛平爭取將自家的房子和她兄弟的房子安置到了同一個小區。

殘疾人心理脆弱、急躁。有時葛平對他們的照顧稍有疏忽,就會招來責罵。弟弟葛連河像個任性的孩子,衣服要每週一換,而且不願跟哥哥們睡一張牀,葛平只好讓他單獨睡一張牀。飲食上,弟弟不但挑食,飯菜還要求做得可口。有一年夏天,從地裏汗流浹揹回來的葛平,下了一碗清水面送到兄弟面前,弟弟剛喫一口,就連喊不好喫。葛平解釋說:“弄得簡單,喫了我要去地裏鋤草,天氣在變……”還沒等她話說完,弟弟就把碗摔了,朝着葛平破口大罵。“一點都不知好壞,以後不管他們了。”看着勞累的妻子,丈夫王言國一時生氣地說。“他們是殘疾人,讓着他們,別跟他們一般見識。”葛平小聲地安慰丈夫,又重新給弟弟做了一碗。

對葛平來說,家務活都是小事,頭疼的是每個兄弟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照顧起來費盡心思。大哥行動不便,怕大哥悶得慌,就給他買了個小收音機讓他聽戲;二哥智力殘疾,喜歡和鄰居閒逛,每天在飯點都要去找回家喫飯;弟弟智力有殘疾,每天下午,自己便帶着他出去散步。弟兄3個人長期服藥,一大筆的醫療費用也着實讓葛平心力交瘁。可無論怎麼樣,葛平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因爲她覺得一家人就要不離不棄。

“你看,弟弟多懂事,還會幫我擇菜呢!看着親人們健健康康的,我就覺得很知足了。”正在準備午飯的葛平笑着說。

如今,葛平的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在外打工。平時除了要悉心照顧3個殘疾兄弟,她還要幫助照看年幼的孫子孫女。今年年初,爲增加家庭收入,葛平還承包了3畝大棚,種植蔬菜,每天4點多就要起牀,採摘蔬菜,到市場銷售。賣菜、照顧哥哥弟弟、接送孫子孫女上下學,葛平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從天亮忙到天黑。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44年來,時光見證了葛平的善良、勤勞、執著、樸實。平凡的葛平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堅韌地撐起一個家,她那份“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定信念和家庭責任,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感動了許多人,2018年榮獲第六屆“感動宿遷”人物稱號。(袁夢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