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的紅軍醫院

賴守銘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一些紅軍戰士在戰鬥中難免有傷亡,羣衆在生產中也可能有受傷情況,於是,各地蘇維埃政府紛紛在根據地設立紅軍醫院。由於敵人的封鎖,當年醫院的設備、藥材十分簡陋和缺乏,連常用的紅藥水、碘酒、藥棉都很少。紅軍醫院的醫務人員自己動手,艱苦辦院。發動羣衆,就地取材,用竹木製作器械,到山上採挖草藥配製中藥,如用竹片做夾子、藥刮、藥筒;收集民間藥方,用青苔草治瘧疾,老茶葉水消毒,車前草吸膿,細卒止痛,細骨連接骨等。用這樣的土辦法來治療傷病員,使不少傷病員治癒重返戰場。同時,醫院還免費給羣衆看病,並對俘虜過來的敵軍傷病員也給予醫治。這些醫院的開辦,爲保證紅軍戰鬥力和鞏固根據地起了很大的作用。

紅12軍後方醫院———城郊龍門福興樓

1930年,紅12軍在永定縣城郊鄉龍門村隔背自然村福興樓設立了後方醫院。福興樓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到咸豐初年才建成。佔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坐南朝北偏西。主樓在西邊,屬口字型土樓,長約30米,寬約26米,高兩層,中間是約220平方米的天井。東邊有橫樓兩座,高兩層,有巷道與主樓連接。主樓有大廳3個,房間38間;兩座橫樓共有29個房間,三個天井。主樓西南方及橫樓東北方都建有生活附屬建築。主樓大門前有一塊大門坪,面積250餘平方米。該樓現破損嚴重,兩座橫樓已倒塌。

1945年10月,中共閩粵贛邊委於此成立閩西軍分區,劉永生爲司令,林映雪爲政委。

紅軍後方醫院———湖雷羅陂德成樓

德成樓位於湖雷羅陂村,建於民國初年,坐南朝北,土木結構,佔地約1500平方米,寬、深各38米,呈正方形,由一座正樓、兩座橫樓及其前面的大天井、左右樓房、大門廳和樓外的大門坪、生活附屬建築構成。兩座橫樓不在正樓兩側,而是並列排在正樓的東側。正樓和兩橫樓的大門並列,一樓三門,分不出主次,不熟悉的人會誤將居中的橫樓當作正樓。正樓分前後兩堂,中間爲天井,天井兩側爲過道,前堂四間一廳,一字型樓房,高二層,後堂四架六結構,高三層。兩座橫樓,結構相同,主體都朝西,向着正樓,北向開門,高二層,主體前都有一塊狹長的天井。但外橫樓比內橫樓少一個房間的寬度。正樓與兩橫樓前面是大天井,大天井兩側樓房爲三間一廳一巷的佈局。天井背面是大門廳,長27米寬5.5米,門樓高2米,門框爲青花崗岩,懸山頂。大門坪均爲半月形。

1930年5月,永定縣在羅陂成立後方醫院。由原太平區衛生隊與湖雷等地的衛生隊合併組成。院長盧鑑章,政委範欣元,醫生盧海中、張發榮、王洪坤等,護士長邱煌太,事務張福桂,還有文書、藥劑員等。全院工作人員有40餘人。醫院設有病牀十幾張。1930年冬,醫院遷往合溪石塘裏。至今,牆上還留下當年紅軍宣傳隊刷寫的標語。

1929年冬,永定縣蘇維埃政府由下湖雷遷來,進駐德成樓,直到1931年。□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