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希伯來聖經,約櫃是在以色列人逃離埃及之後在西奈沙漠露營時建造的。希伯來聖經沒有說明他們什麼時候逃離埃及,而且學者們之間有過關於埃及人是否有人逃離的爭論。當公元前587年巴比倫人征服耶路撒冷時,約櫃就消失了

根據希伯來聖經,約櫃有許多看似神奇的力量。在一個故事中,約旦河停止流動並保持靜止,而一羣載着方舟的祭司越過河流。其他故事描述了以色列人如何將約櫃帶入戰場,約櫃的力量幫助以色列人擊敗他們的敵人。

而當約櫃被非利士人捕獲時,腫瘤和疾病的爆發折磨着他們,迫使非利士人將約櫃歸還以色列人。一些故事描述瞭如何觸摸約櫃或看到它內部的人會死亡。

約櫃裏面放着刻了十誡的兩塊石頭板子、一根摩西的哥哥亞倫曾經用過的發芽的手杖、一個用金子作成的罐子,裏面裝着預表基督的隱藏的嗎哪。

有兩個聖經故事描述了約櫃的建造。第一個也是最着名的版本出現在出埃及記中,描述瞭如何使用大量的黃金來建造約櫃。“申命記”中的第二個版本簡要描述了用木頭製成的約櫃的結構。

一位現代藝術家想象着約櫃可能會是什麼樣子精心製作的約櫃

在“出埃及記”中講述的約櫃建造的故事,非常詳細地描述了上帝命令摩西告訴以色列人用木頭和金子建造一個約櫃。

“讓他們製作一個金合歡木櫃,尺寸分別是: 兩個半肘[1.1米]長,一肘半[0.7米]寬,一肘半[0.7米]高。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都要用純金來覆蓋它。

用金合歡木和金製成的杆用於運載約櫃,兩個基路伯(天使)用金雕刻並放在約櫃的蓋子上。“基路伯要將翅膀向上展開,遮蓋住它們的蓋子。要彼此面對,朝着對面望去。”刻有十誡的石板放在約櫃內。

希伯來聖經指示將約櫃放在一個可移動的聖殿內,稱爲會幕。在帳幕內設置了阻止人們觀看約櫃的窗簾,並在窗簾前放置了一個祭壇和香爐。香是由波斯樹脂和乳香製成的,並且在早晨和日落時被摩西的兄弟亞倫和他的兒子們焚祭。

根據希伯來聖經的說法,上帝選擇了一個名叫Bezalel的人來建造位於會幕內的約櫃和設施。“我用上帝的靈,智慧,知識和各種技能,用金,銀,銅製作、切割和鑲嵌在木頭上工作,並從事各種工藝品。希伯來聖經說,Oholiab被上帝選爲Bezalel的助手,一些技藝精湛的工匠幫助他們。

在所羅門王統治期間,希伯來聖經說,第一座聖殿是猶太教中最神聖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建造的,約櫃是放在一個用金子覆蓋的內部聖所。

有多個約櫃?

可能有多個約櫃可以在相同或不同的時間使用。

佛羅里達國際大學宗教教授Tudor Parfitt說:“在以色列人的所有宗教事務完全集中在首都耶路撒冷之前,曾經有過不同種類的約櫃”。關於約櫃的廣泛研究,在他的書“失落的約櫃:解決傳說中的聖經約櫃的2500年之謎”(Harper Collins,2008)中寫道。

Parfitt寫道,這些早期的約櫃是“簡單的木製容器”,在以色列的崇拜集中在耶路撒冷之後,這個故事可能已經被重新描述爲描述一個由黃金製成的約櫃。

這張淺浮雕圖像顯示了正在運載的契約方舟,來自法國的奧赫大教堂。新翻譯的希伯來文本聲稱要揭示所羅門王殿約櫃的流浪

不知道第一聖殿被巴比倫人摧毀後約櫃發生了什麼事。據馬加比書記載,約櫃被先知耶利米隱藏在尼泊山的洞穴中,他說“這個地方將一直未知,直到上帝再次將他的人聚集在一起並表現出他的憐憫。”

另一個故事講述了約櫃是如何被帶到埃塞俄比亞的,現在是阿克蘇姆的錫安聖母瑪利亞教堂。據說,只有約櫃的守護者被允許觀看這個約櫃,但是Live Science最近報道說,一位名叫愛德華尤倫道夫的學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看到了約櫃,發現它不是原來的約櫃。

Parfitt在他的書中提到了很多其他的約櫃流浪故事。有關於如何隱藏在耶路撒冷,麥加市甚至新幾內亞附近的故事。

一篇名爲“ 船隻的論述 ”的文章說,約櫃“直到大衛彌賽亞的兒子降臨的那一天才會被揭露......”。約櫃賜予食物

根據《出埃及記》第16章記載,嗎哪出現於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個月的15日,當時摩西領以色列人到達以琳和西乃之間的汛的曠野沒有東西喫,於是以色列人向摩西抱怨快要餓死。耶和華於是應許摩西將要賜食物予以色列人。當天晚上,耶和華開始降嗎哪

給他們喫,從那一天開始,以色列民一連喫了40年,從不間斷。通常會一連降六天,只是在安息日停降一日,讓百姓遵守安息日,因此第六天所降的,會是雙倍分量。頭五天所降的,必須即日喫完,否則留到早上,便會生蟲變臭;第六天所降的,則可留至第二天也不變壞。直到約書亞帶領百姓過了約但河,到達迦南地,並且喫了迦南地的出產之後,才停止降下。

嗎哪夜間隨着露水降在營中,是有如白霜的小圓物。形狀彷佛芫荽子,又好像珍珠,是白色的。以色列人把嗎哪收起來,或用磨推,或用臼搗,煮在鍋中,又做成餅,滋味好像新油。

這是上帝所降之物,以色列人把這東西叫“嗎哪”。(希伯來文,意爲“這是什麼?”)他們喫“嗎哪”達四十年,直到進入迦南(今巴勒斯坦)境內。上帝見這裏食物豐富,就不再降下“嗎哪”。於是,教會中現在便慣用"嗎哪"來比喻"精神食糧",更貼切的說,應該是"靈魂的糧食",那就是每天都要讀《聖經》、禱告,作爲我們一天力量的來源。而用"喫嗎哪"這樣的形容,可以更具體地讓基督徒自省是否"每天"來支取信仰的真實力量,也提醒基督徒,上帝依然每天關心、照料我們,一如數千年前按時降下嗎哪供應他的百姓一樣。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