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京剧被誉为我国的国粹,它前身起源于徽剧,从清朝开始流行于全国。我们在欣赏京剧时,经常看到舞台上的丑角鼻颊之间,勾绘着一片像豆腐块又象一个桃子或者一个蝙蝠的形状,这里有什么讲究吗?

丑角又因净角叫“大花脸”,副净叫“二花脸”,而丑角同属于勾脸的范畴,所以又叫“三花脸”。丑角又分为文丑和武丑,在一出大戏中起着插科打挥的角色。丑角鼻子上的那一抹白色又称作勾脸,据说它是唐明皇李隆基所发明穿早出来的,

唐明皇李隆基在音乐室有很高的造诣,选能歌善舞者三百余人,在梨园中教学弹唱歌舞的技艺,并选宫女数百人居住宜春北院,随梨园学艺,称为“梨园弟子”。

有一年,为了庆贺元宵佳节,唐明皇钦命内宫太监和亲信文武官员与梨园弟子共同宴乐,并传旨要大家学会他编撰的歌词。先是大家粉墨登场,大臣中有不擅歌舞的,相互扭捏,笑不成形。明皇又想了个办法,命巧匠彩制成各种蒙脸壳,命大家戴着面具歌舞,避免相互看见本来面目,忍不住笑而影响歌唱。

唐明皇先是为大家司鼓掌板,后因酒后一时兴浓,就自己戴上面具与群臣同舞。因为面具戴在脸上不太舒服,他就取下了假面具,但一看大家都戴着彩画的蒙脸壳,自己光着脸有点不协调,顺手摸了一点化妆的白粉,涂在鼻子上说:“孤亲自饰其妆,与众卿同乐。”

这些臣子,为迎合帝王的心理,奉承说:“吾皇乃曲伎之祖,点彩有神,臣等当敬心学之。”于是后来凡是扮演这一角色的都按明皇的办法画个自鼻子,也不按词腔歌唱,竟在场上随意打浑,信口开河,从此就留下一个白鼻子的角色,也就是丑角的起始。

白鼻子化妆简单,形象生动且有能褒能贬的表现力,长于刻划多种类型人物的形象,是前辈艺人的结晶创造,也是京剧生旦净末丑中重要的一个角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