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韓國人在議會上是怎麼打起來的?

來源丨喫瓜星球

議會向來是動手的好地方。英格蘭的早期議會允許手持武器進場,但後來大概是因爲流血衝突太多,英國人就在執政黨和反對黨的坐席前面各自畫了一條紅線,相距“兩把劍”的長度,意思是不許決鬥。

美國議會上打架的紀錄也很多。1798年,衆議員格里斯沃爾德杖擊佛蒙特州的代表萊昂;1972年,德夫林(女)拳打內閣大臣麥德寧;1856年,美國議員布魯克斯用笞杖毆打議員薩姆納。很長一段時間裏,許多參議員都隨身攜帶手杖甚至手槍去開會,就是爲了萬一捱揍了的話好打回去。

就算是在相對文明東亞地區,這樣的衝突也並不罕見。除了臺灣,韓國也很喜歡在開會時打架,而且敢於使用各種器材,十分具有想象力,具有韓國所獨特的暴力美感。

2007年底,韓國總統選舉的前幾日,新黨指控李明博與前商業夥伴共謀 “BBK股價操縱”。但調查後宣佈李明博與此案無關,因此競爭對手指責檢察官偏袒,更在一項彈劾檢察官的提案上發生大規模羣毆藉此表示不滿。

大國家黨議員利用鋁管、鎖鏈鎖住會場所有的進出門,再用桌椅搭成路障。這一場攻防戰僅僅維持一天不到,到了次日下午,新黨打算衝破防圍,於是搬出了電鋸,鋸開煉條門還有一個個障礙物,成功衝進會議廳。

當然這樣的攻防戰不是僅有這一次,08年年底爲了反對簽署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議,反對黨議員企圖闖入會議室,執政黨議員再度設置路障,反對黨議員拿了榔頭想破門,甚至還不惜來個“飛檐走壁”術要推倒障礙物,但萬萬沒想到卻遭執政黨用滅火器反擊。

兩方都備好武器準備開戰。

現場一片霧茫茫,別說是兩黨議員了,在場的媒體也都被噴了一身,這麼拚了命的突破重圍、又被滅火器攻擊,最後順利拖延韓美自由貿易協議的審覈。

攻防戰必備的除了上面說的榔頭、滅火器之外,傢俱也是韓國議員唾手可得的武器。看他們一個個扛着傢俱衝進議院,莫名有種看街頭鬥毆的氛圍。

看這桌子的損毀程度,還有人羣擠爆門口圍堵到玻璃出現裂痕的盛況,相信韓國議員應該編列不少預算在購買傢俱和修復議院設備上吧。

除了要突破障礙物堡壘、操傢伙對打,韓國國會最常見的就是“主席臺爭奪戰”。爲了保住主席臺,甚至出現了電影纔會有的情節,就這麼一手抓住對方衣領拎起來。

阻止得了一個,其他人又前仆後繼再上來。議員受不了連番攻擊,於是拿出柺杖打人。

這樣的攻防戰,通常受害最深的絕對是主席。像是2011年11月,在野黨議員試圖再次阻止執政黨議員投票表決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當天執政黨召開國會全體會議,單獨表決通過FTA履行法案。在這件事情上,雖然FTA的確有助於韓國經濟增長,但在野黨認爲一旦簽下FTA,就會危害到韓國的經濟利益,因此執政黨和在野黨意見十分分歧。在野黨並呼籲羣衆“佔領國會”以阻止執政黨強行通過協定,甚至直接在國會釋放催淚彈。

主席直接被正面襲擊,表情十分猙獰。

主席臺爭奪戰當然不只這樣,竟然是要想盡辦法搶下主席臺阻止法案通過,議院甚至出現韓國版蜘蛛人,踩着不知是敵是友的議員的肩頭就要爬上臺。

但大家又拉又推的,他還是硬生生跌下來了。

在他之後,同伴也不甘示弱爬向主席臺:

可惜還是被拖下來,壓制到旁邊,順勢來了個馬紮蹲:

議院一片混亂,但最後在同伴築起人牆的幫助之下,法案還是拍板定案了。

主席臺在國會上儼然是個神聖不可侵的堡壘,也是攻防戰的終點,誰完美佔領主席臺就能操控整個議會進行。

例如09年12月,約40名在野黨議員進入國會預算結算特別委員會的會場,佔據席位以行動阻止單獨成立預算調整小組委員會。看看他們臉上綻放出的笑容,說明順利佔領主席臺是件多麼光榮的事情。原本的主席也只有捂着頭被包圍的份。

但這樣的笑容維持不久,就在佔據委員長席位後,朝野議員幾乎同時衝向主席臺,一場激烈的主席臺爭奪對抗戰就此展開。果然當所有人占上主席臺,臺上的物品都逃不過被搶奪的命運。

不讓男議員專美於前,搶下主席臺不夠,女議員連拍板用的板子也要扣下來纔行。

如此戰爭一般的場景充斥整個議院,主席臺攻防戰進行時,臺下不論朝野都各自找了好地方打了起來。

還有像是09年7月韓國國會大國家黨與民主黨議員爲了是否修法而發生爭鬥。其中下圖正中央的女議員以一擋五,被拉扯衣領、推擠最後受傷送醫。

預算編列是每年都要經歷的,10年底兩黨再度因爲預算編列上意見不合打了起來。這個強行抱下對手的姿勢肯定練了無數次。

也有執政黨爲了不讓反對黨一直下去,乾脆自己來,擡出去一個算一個。

韓國國會到底多會吵?就連在審議"供應首爾中小學生免費午餐"草案時,各黨派議員也能因意見不一而發生爭執、大打出手,從主席臺下一路推擠上主席臺。

有時候韓國議院要審法條甚至還需要動員警察(灰白色上衣)來阻止反對黨拉來助陣的同夥湧入國會殿堂。

但看起來桌椅堵門好像比警察好用:

打到最後不一定是爲了要分出勝負,有時是爲了拖延法案審覈,有時也只是爲了出一口氣,只能說在韓國若選上議員,勢必要爲常跑醫院的心理準備。

今日話題互動

更多近期精彩內容

這裏有一份70、80、90後起名套路大全,請查收

《李茶的姑媽》:流水線式電影能走多遠?

你可能忘記了,那個90年代最危險的廣州火車站

爲什麼比起單身,年輕人更害怕被介紹對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