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對2338名高中生的追蹤調查發現:只要使用過電子煙的學生,無論是偶爾使用還是多次使用,在一年後使用傳統捲菸的可能性都比從未使用電子煙的學生大得多。

記者|王 煜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7月26日發佈報告,確認電子煙有害,應當接受監管。但在中國,電子煙卻披着“戒菸神器”的外衣,正在年輕人中間風行。

電子煙最近很“火”。

它的營銷做得非常火熱。電商平臺裏,成千上萬的產品在宣稱自己是“戒菸神器”“健康減害”“時尚酷炫”;暑期裏年輕人彙集的音樂會上,電子煙的展示、試用活動隨處可見;至於公號蹭流量、軟文帶節奏,更是早已有之。

資本介入也非常火熱。電子菸廠商挨個宣佈自己獲得百萬、千萬融資,一衆互聯網紅人紛紛入局,業界高呼這又是“下一個千億市場”。

然而,光鮮亮麗的表面和窮盡所能的吹噓,終究無法掩蓋電子煙有害健康的實質。最爲緊迫的是,電子煙瞄準了青少年,民族未來的健康基礎、國家的無煙文化正被侵蝕。

揭穿電子煙戒菸騙局,電子煙亂象正在精準“圍獵”青少年

迷惑性很高的騙局

聽到“電子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如果答案依賴於網絡搜索或者電商查詢,那你很可能會得出這樣一個印象:它是一種戒菸產品。

在京東上搜索“電子煙”,會得到超過26萬個結果,其中至少有12萬個結果直接在商品名或介紹裏寫有“戒菸”的關鍵詞,很多直接自稱“戒菸神器”;而天貓甚至在“電子煙”的搜索結果中直接給出了“戒菸產品”的分類。

《新民週刊》記者選擇了一款在主圖片上標明“30天戒菸”的電子煙,就此宣傳語諮詢其客服,被告知“電子煙是通過用健康的方式替代香菸,然後逐步降低身體對尼古丁的依賴程度,從而達到戒菸目的”“電子煙是可以輔助戒菸的”。客服還確認說,大多數客戶用該產品一個月後戒菸“有明顯效果”。

實際上,電子煙是“戒菸神器”這樣的論調在許多醫學和公共衛生專家、從業者眼中,都是無稽之談。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宜羣告訴本刊記者:大多數電子煙中都添加了尼古丁,尼古丁這種劇毒化學物質正是傳統菸草使人上癮的源頭。電子煙中的尼古丁添加量並不是爲戒菸而設計的,使用它,很大程度依然會產生尼古丁依賴,達不到戒菸的效果。

她還指出,電子煙在宣傳中普遍提到的成分“尼古丁鹽”,比傳統捲菸中的尼古丁對人的喉嚨的刺激小,但這恰恰容易引起使用者的過量攝入以“彌補”口感的缺失,反而使得電子煙的成癮性更大,甚至引起使用者的尼古丁中毒。

31歲的王益平至今有四五年的煙齡,兩年前他想戒菸,便在某電商平臺搜索“戒菸產品”,出來的結果中就有一款電子煙,當時客服向他鼓吹說能戒菸。“我相信了客服的說法。但東西到手後,我抽了一下,發現煙霧非常大,而且很嗆人。感覺根本沒有它宣傳的戒菸效果。”他又抽回了捲菸,第一次戒菸嘗試就這樣失敗了。

另一名曾經的菸民小君告訴本刊記者,他接觸電子煙是因爲朋友向他推薦,“讓我跟他一起玩兒”。他試用之後覺得嗓子幹,就不願用了;而他發現朋友抽電子煙也根本沒有戒掉捲菸,而是兩種煙一起抽。“我算是看明白了,電子煙號稱能戒菸就是玩個噱頭。”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控煙研究中心主任鄭頻頻教授表示,目前正規戒菸產品一般有三種,都是經過國家藥品監督部門認證許可的藥品,其中並不包括電子煙;其中當前最常用的兩種都是處方口服藥。因此,尋求真正的戒菸產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醫院的戒菸門診求助醫生。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7月26日發佈報告,確認電子煙有害,該報告說:“雖然就電子煙觸發的具體風險還沒有作出結論性評估,但毫無疑問電子煙有害,應當加以管理。”電子煙可以幫助戒菸的說法缺乏足夠證據,“在多數銷售電子煙的國家,大多數電子煙的使用者同時消費菸草製品,對減少健康風險作用不大或無效”。

當“戒菸”的說辭被事實揭穿之後,商家還有另一套障眼法,宣稱電子煙是“減害”產品。爲“福祿”和“小野”兩款電子煙站臺或投資的羅永浩就曾在微博上稱電子煙是“菸民的減害產品”,還轉述小野電子煙創始人的話稱“你不能因爲進步帶來的是更好而不是完美,就指責一種定位減害的好產品”。

對此,吳宜羣表示:根據實驗研究,電子煙向空氣中排放的有害化學物質種類確實比捲菸要少,但是這些化學物質包括甲醛、多環芳烴、重金屬等人類致癌物,它的有害性絲毫沒有減少,因此她完全不認同“減害”的說法。鄭頻頻說,有一個比喻或許可以說明問題:抽捲菸的危害像是從一百層樓摔下來,抽電子煙的危害像是從二十層樓摔下來。能因此說電子煙是“減害”嗎?至於宣揚電子煙“健康”,就更加可笑了。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菸草企業就電子煙散佈的不實信息是“當下真正的威脅”。面對這種威脅,有消費者已經採用訴訟方式維權。

《新民週刊》記者獲取的訴訟狀顯示:家住北京的武女士是“京東購物”的老用戶,2019年5月2日在瀏覽京東購物頁面時發現“福祿(flow)京東自營旗艦店”在銷售電子煙,客服和頁面宣傳資料稱“電子煙沒有危害或危害很小,且能夠起到戒菸的功能和療效”,她就下單購買了一套電子煙。

然而,武女士和愛人在試吸電子煙時感覺非常嗆人,特別不舒服,這與客服和購物頁面廣告宣傳中的並不一樣。他們在詳細查看產品說明和外包裝時發現,電子煙的宣傳自相矛盾。客服和廣告宣稱“無危害或危害小、比香菇(客服稱香菇裏含甲醛)還安全、不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有助於戒菸”等,產品外包裝和產品說明又宣稱“電子煙對健康仍可能有害、含有甲醛、尼古丁是成癮性物質”等。

他們後來通過查詢資料和諮詢專業人士,得知電子煙實際上有害健康、不安全,且沒有戒菸的功能和療效,認爲該款電子煙的授權廠商、生產廠商以及銷售平臺京東商城做了虛假宣傳,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人身安全權等權益。

因此,武女士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向她退款並賠償三倍貨款,同時向其賠禮道歉並支付精神損失費等。據瞭解,目前該訴訟已經在北京互聯網法院立案,尚在等待開庭通知。

本刊記者於2019年8月12日在京東商城以“電子煙”搜索發現,“福祿京東自營旗艦店”的電子煙出現在默認結果第二排,儘管在商品頁面上已不見有關“戒菸”的字樣,但當記者詢問該話題時,客服仍立即給出如下答案:“相比於傳統的香菸,電子煙的危害會小很多,電子煙可以幫助您減少香菸對身體帶來的危害,也有助於您戒菸。”

此案原告的代理律師之一、北京市義派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振宇律師向《新民週刊》記者表示:在這起訴訟中,被告賣給原告的電子煙及煙彈宣稱含有菸草和尼古丁卻未獲得菸草部門頒發的菸草專賣許可證,這違反《菸草專賣法》,且國家禁止通過互聯網銷售菸草;宣稱添加了食用級香料卻未獲得食品添加相關批准手續,違反《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和《食品安全法》;宣稱添加了醫用級丙二醇、尼古丁鹽,有戒菸的功能和療效卻未獲得國家批准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批准文號。

爲牟利瞄準青少年

對傳統捲菸菸民採取“戒菸”“減害”套路的同時,電子煙商家把眼光瞄向了新的羣體:青少年。

揭穿電子煙戒菸騙局,電子煙亂象正在精準“圍獵”青少年

電子煙的煙霧容易做得很大,廠商索性開發出“高功率大煙霧”的品種,專門供使用者“噴雲吐霧”。煙霧又可根據添加劑的不同呈現各種口味和顏色,使用者還能擺出各種造型來顯得自身“與衆不同”“時尚炫酷”。有了商家和資本的推動,在世界範圍內這種玩電子煙煙霧的羣體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亞文化圈”,他們以水氣的英文單詞Vapor爲源頭,生造了一個詞Vape來專指吸食電子煙的這種行爲。最容易被這種“玩法”誘惑的就是追求時尚的青少年。

在電商的介紹欄裏,很多電子煙都被打上“時尚”“新潮”的標籤,其色彩、外形被做得五花八門,乍看之下很難和電子煙聯繫起來。有的做成口香糖的形狀,有的乾脆自稱“能量棒”,還有的外觀酷似一個掌上游戲機,宣傳語竟然直接寫着“兒童節禮物”!

爲避免電子煙對未成年人的傷害,2018年8月3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菸草專賣局發佈通告,規定市場主體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電子煙。該通告發布之後,各大電商平臺在電子煙頁面中都添加了一行“未成年人(18歲以下)請勿購買本商品”的提示,有的電子煙品牌在介紹頁面和產品包裝上也會標註相關內容。但這只是掩耳盜鈴:電商根本沒有增添相應機制來識別購買者是否未成年人,未滿18歲仍然可以輕鬆地在電商下單購買電子煙。

即使是在線下,控制未成年人接觸電子煙也很難做到。電子煙企業近期頻頻和草莓音樂節、迷笛音樂節、橘洲音樂節、春浪音樂節、滴水湖音樂節等國內知名音樂節主辦方開展合作,在音樂節的現場進行推廣,讓觀衆試吸體驗。而音樂節的觀衆羣體以年輕人爲主,更有不少未成年人蔘加。

除此之外,電子菸廠商還與酒吧、夜店合作,在線下推廣其產品。

在鄭頻頻看來,對青少年的精準“圍獵”,是電子煙最令人擔憂之處。青少年很可能因爲被營銷手段擊中而主動嘗試電子煙,養成使用尼古丁的習慣,並可能成癮,最終導致吸食傳統菸草,成爲新的菸民。

資料顯示,國際多項研究都一致證實了青少年使用電子煙與隨後開始使用捲菸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

美國針對全國青少年吸菸情況的調查顯示:2013年全美有超過26萬名青少年第一次嘗試吸電子煙,這一數字是2011年的3倍多。在2013年嘗過電子煙後,49.3%的青少年打算改吸傳統捲菸,而2011年僅有21.5%嘗過電子煙的青少年有此打算。

美國一項對2338名高中生的追蹤調查發現:只要使用過電子煙的學生,無論是偶爾使用還是多次使用,在一年後使用傳統捲菸的可能性都比從未使用電子煙的學生大得多。即使只使用過電子煙1-2次的學生,一年後使用傳統捲菸的可能性都是從未使用者的2.88倍。

電子煙企業不僅把產品披上“時尚”的外衣,還習慣把自己的創始人塑造成“社會推動者”。例如,2019年6月,一篇發表在國內科技網站上的文章稱電子煙“雪加SNOWPLUS”的創始人從美國回國後,“希望從事對社會帶來積極影響和改變的事業”,於是組建了主營電子煙的團隊。

這種文章的推廣方式也很簡單粗暴,電子煙團隊的工作人員在某個兩三百人的羣裏發個總數額不菲的紅包“求轉發”,很快就會有一堆人來搶紅包並把帖子轉到朋友圈。

誠然,電子煙企業目前並不缺錢。因爲用戶羣體的重疊以及營銷打法的相似,不少“網紅”帶着流量和投資踏進這塊領域淘金。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上半年電子煙產業公佈的融資已超過35筆,融資總額至少達到10億元人民幣,單筆融資最大的達3000萬美元級別。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是全球電子煙的最大生產地,中國出口的電子煙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目前中國電子煙企業近4000家,僅深圳一地就多達500家以上。

截至目前,A股電子煙相關上市公司共有7家,這7家公司在2018年創造了218億元的營收,淨利潤合計近36億元。

根據中國電子商會電子煙行業委員會提供的數據,2018年全球電子煙產值約160億美元(約1000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1.3倍,這是一個新的“千億級市場”。在電子菸廠商看來,中國的吸菸人數雖然有3.5億人之多,但電子煙的普及率遠低於歐美,“市場發展空間巨大”“有高速增長的預期”。

電子煙從業者入行的動力到底是什麼,不言而喻。

嚴格監管勢在必行

從第一根電子煙在中國出現至今已有十幾年,國內尚無任何標準、法規對其進行監管,這種“身處六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特殊現象讓其野蠻生長,是當前市場上“千煙混戰”,消費者無所適從、屢受其害的根源。

千呼萬喚之下,動作最快的是傳統菸草歸口的政府業務部門。目前,國家菸草專賣局正在制定電子煙的國家標準。外界預計,國標可能在今年底公佈正式文本。《新民週刊》記者查看徵求意見稿的文本發現,“國標”只規定了電子煙的一系列技術參數,例如對電路系統的要求、釋放的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添加劑的標準等。

揭穿電子煙戒菸騙局,電子煙亂象正在精準“圍獵”青少年

誠然,這樣的標準出臺十分重要,它能爲電子煙產品本身的質量劃定界限,避免曾經見諸媒體報道的爆炸、漏油、燙傷使用者等情況出現,也能規範電子煙煙油的配方。但“國標”並不包含電子煙在銷售、使用環節的監管原則與具體方法,這些規範,還需要其他的部門去制定。

2019年7月22日的“健康中國行動”之控煙行動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規劃司司長毛羣安介紹:國內外的研究發現,電子煙產生的氣溶膠含有許多有毒有害的物質,電子煙中的各種添加劑成份也存在着健康的風險。另外,許多電子煙產品所含的尼古丁濃度標識模糊,容易導致使用者吸食過量。同時,電子煙的器具還存在着電池爆炸、煙液滲透、高溫燙傷等安全風險。

他也強調了電子煙容易誘導青少年嘗試使用傳統的捲菸,加快吸菸人羣的年輕化趨勢。他透露,目前國家衛健委正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電子煙監管的研究,計劃要通過立法的方式,對電子煙進行監管。

毛羣安的這一表態令人鼓舞,但從國家層面究竟如何落實立法,這可能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另一方面,國內各城市的控煙立法已經開始實踐對電子煙的監管。今年以來已經明確在控煙法規中將電子煙納入管控範圍的,有杭州、深圳、秦皇島等城市,也有不少城市正在考慮把這一內容納入立法範圍。

作爲國內控煙的標杆城市,北京和上海在最近一次修訂控煙條例時,都曾有相關人士提出過建議,要求將電子煙也納入控煙範圍,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並未實現,令人遺憾。

北京市衛生監督所副所長王本進表示,因爲目前北京的控煙條例中暫沒有相關條款,因此他們在進行控煙執法時遇到有人在控煙區域抽電子煙的情況,就只能勸阻而無法處罰。“我們自去年以來已經在不同場合提過修訂控煙條例的動議,希望能把電子煙的相關內容在條文中明確,爲執法提供依據。”

北京市控煙協會會長張建樞稱,他們已經就此內容和北京市人大常委會等機構多次溝通,把來自控煙一線的建議帶到立法機構中去,期望能促成修法的早日實現。他認爲,如果國家衛健委能出臺意見,明確指導全國各城市在地方控煙立法中監管電子煙,那麼這不失爲很好的現實路徑。

代理消費者起訴電子菸廠商和銷售平臺案件的王振宇律師提出:無論是對電子煙哪個環節的監管出臺,受益的不僅是一般的公衆,其實還有電子煙的從業者,“他們可以明白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的界限、規則在哪裏,這實際上是一種對他們的保護”。

相比電子菸廠商的“高歌猛進”,目前針對電子煙虛假宣傳的科普反擊、對其氾濫營銷的反制動作還是太少、力度太弱。

上海拓新健康促進中心高級顧問、上海市控煙協會原專家黎明向《新民週刊》記者表示:控煙界、公共衛生界等力量應該聯合起來,認真面對這樣一個情況。例如,針對電子菸廠商頻繁聯合各大音樂節開展營銷活動的現狀,控煙協會等民間組織完全可以代表公衆向活動審批部門提出意見,讓音樂節的主辦單位開始思考與電子菸廠商合作帶來的弊端。

在鄭頻頻看來,將來對電子煙的監管,仍然可以沿用對傳統菸草的一系列策略,例如監測電子煙的使用,提供戒菸幫助,警示危害,禁止電子煙的廣告、促銷和贊助,提高針對電子煙的稅收等等。

她說:“非常關鍵的一點是,我們一定要努力防止電子煙影響到中國正日漸成長的健康無煙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