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着丈夫被抓到公安局,心生痛快的李寶莉還僞裝出一副好妻子的模樣,“我不計較不就可以了。李寶莉,一個失意的中年女人,操勞半生,最後結局是婚姻破裂,丈夫死了,兒子恨她,無家可歸。

《寄生蟲》爆了。

從上線流媒體開始,截至目前已經有18萬人參與評分,超過50%的觀衆給出五星好評。

但在豆瓣評分上,也經歷了從9.3分到8.9分的下滑,評論中不乏激烈的社會階層討論。

《寄生蟲》的意義已經超過了電影美學本身,引發了大衆對於社會問題的關注議論。

一部好的電影,除了藝術性美感之外,故事本身的內涵,或許纔是最能引起共感和討論的關鍵因素。

而早在七年前,就有一部現實題材的國產電影,對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提出了質疑——萬箭穿心

豆瓣8.6,超過12萬人參與評分,好於93%的家庭片。

電影根據武漢作家方方同名作品改編,故事發生在了90年的武漢,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裏。

武漢這座城,總是顯得有些過平凡。

或許正和它的地理位置一般,不上不下,不南不北。

恰恰也是因爲武漢的這份平凡,給予了電影最爲真實、直接的觀感。

崔永元曾用極其誇張的語氣來形容這部電影——

“不看這部《萬箭穿心》,就真的萬箭穿心了!”

全片的氛圍正如片名所述,實在「過於真實」。

你能看到90年代漢口城區緊密的居民房,在悶熱、潮溼的夏天緊密地貼在一起,壓抑得讓人透不過氣。

你能看到曾經輝煌的中國第一小商品市場“漢正街”的日常生態,以及十年間的衰落和變遷。

你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武漢本地人,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

你也能看到這個碼頭城市的人們,出了名的脾氣火爆,幾乎出口都要帶個髒字。

影片全程實地取景,演職人員中大多都是武漢本地人。

屬於平凡的生活氣息,不斷通過鏡頭,傳達給觀衆。

像是這一段——

兒子和母親吵架,奶奶在後面一邊端菜,一邊收拾孫子留下來的書本文具,一邊和媳婦說話。

很多的片段,就像是家庭錄像帶一般,瑣碎卻又那麼地熟悉。

故事的主角李寶莉,典型的中年婦女,性格堅韌,卻也十足強勢。

丈夫在國企當廠辦主任,她在漢正街打工買襪子,家中還有一個念小學的兒子小寶,生活過得緊湊卻也平實。

恰逢丈夫的單位分房,他們得以從從擁擠的筒子樓,搬到獨立的新房子裏。

眼看着幸福生活就要來到,殊不知,這不過是暴風雨到來前的平和罷了。

早在搬家之前,李寶莉一家就隱隱透露着不幸的信號。

夜晚,李寶莉不過只是想和丈夫維繫日常生活,卻時常求愛不得。

到了白天,強勢的李寶莉擔起了搬家的重責,和坐地起價的搬家公司風風火火地吵了起來。

氣勢雖有,但李寶莉還是鬥不過這些精明的生意人。

被對方懟得啞口無言的李寶莉本能地想向丈夫求助,轉頭就往自家窗戶一看。

在窗臺上洞悉一切的丈夫,卻縮了頭,裝起了無事人。

無論白天還是黑夜,李寶莉的丈夫始終當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縮頭烏龜。

寧願騎着自行車跟在搬家的貨車後頭,也不願意和李寶莉共擔家庭責任。

“女強男弱”的結構,已經讓這個家庭的天平漸漸失衡。

而李寶莉似乎從未意識到這一點,依然強勢地要求着丈夫,從不給予他任何男人的尊嚴和臉面。

搬到新家之後,體諒工人辛苦的丈夫,自作主張地給他們遞煙、買汽水,打算慰勞工人。

而向來拮据過日子的李寶莉,當場炸了,“你當是在廠裏搞招待啊?”

“生得賤。”

忍了一輩子,在這一瞬間卻偏偏忍無可忍。

就在當天晚上,正當李寶莉躺在新牀上暢想未來的時候,丈夫向她提出了離婚。

離婚,不過只是男人反抗的第一步。

丈夫在工廠意外邂逅了溫柔文靜的女同事,這份有些刺激的婚外情,也讓他在充滿壓迫的家庭生活中喘了口氣。

丈夫出軌的事實,被李寶莉發現了。

眼睜睜看着丈夫和別人開房的李寶莉,彷彿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實在無法接受。

爲了報復,爲了平復這種屈辱,李寶莉選擇了報警。

在那個年代,姦夫淫婦就如同過街老鼠,一旦被舉報,就永遠地擺脫不掉了。

丈夫被抓到了公安局,成了有前科的“罪人”,也丟了工廠主任的工作。

看着丈夫被抓到公安局,心生痛快的李寶莉還僞裝出一副好妻子的模樣,“我不計較不就可以了。”

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就此生活在了僞裝之中。

他們不得不湊合過下去,李寶莉繼續夾槍帶棒、明裏暗裏膈應丈夫,丈夫繼續唯唯諾諾,當無事發生過。

李寶莉成爲了家中的“王”,似乎所有的一切皆在她的掌控之中。

好景不長,被記錄下前科的丈夫,在下崗潮中被辭退了。

此時他才知道,原來捏造事實舉報他的人,居然是李寶莉。

長久的窩囊氣和雙重崩潰之下,丈夫選擇了跳江了結生命。

寫滿“痛苦”二字的遺書中,根本連李寶莉的名字都沒有提及到。

他真的活得太痛苦了。

在早已失衡的家庭天平中,他永遠是最低下的那一邊。

對於一個失意,落寞,懦弱的中年知識分子而言,死亡成了唯一的解脫。

那李寶莉呢,她又該怎樣解脫自己?

失業下崗,情感受挫,就連唯一的依靠都離她遠去。

留在這世上的,全都是血淋淋的現實。

爲了養家餬口,李寶莉不得不辭去了漢正街小商販的工作,做起了苦力活“扁擔”。

在90年代的武漢,“扁擔”雖然辛苦,但卻是十足能賺錢的熱門職業。

就這樣,李寶莉做了長達10年的“扁擔”,供兒子讀完了高中,一舉考得狀元。

原以爲能夠就此解脫的李寶莉,卻收到了這麼多年來,兒子最刻薄的“回報”——

“從今以後,你就不是我媽媽。”

目睹了一切家庭變化的兒子,也迫切地等待着這個解脫的機會。

他堅信,只要離開了母親,就不會像父親一樣窩囊,更不會像父親一樣被逼到盡頭。

這也是李寶莉第一次知道,原來丈夫的自殺都是因爲自己。

她從未想過,天平的失衡,帶來的卻是家庭的支離破碎。

李寶莉,一個失意的中年女人,操勞半生,最後結局是婚姻破裂,丈夫死了,兒子恨她,無家可歸。

把日子過成這樣稀爛的樣子,當真是「萬箭穿心」。

影片的最後,和兒子大吵一架後的李寶莉,哭哭啼啼地跑到了江邊。

恰好,碰上一羣年輕的學生,正在江邊放煙花,慶祝生日。

看着這羣年輕的面孔,她才終於意識到,她這一生,都做錯了。

不僅沒能給丈夫應有的體面,也沒能給兒子該有的快樂,她毀掉了他們的人生,也毀掉了自己的人生。

但,日子還是要過下去,“還有半生要過。”

《萬箭穿心》的故事很平、很慢,卻也撼動人心。

它真實得,就像是從某個人的人生中,截取了一個小小的片段。

當一部電影無限接近於現實的時候,我們看了會覺得悵然若失,會覺得什麼都不剩了。

沒有快感,沒有美夢,沒有遮羞布。

中年是人生的必經階段,而現實是電影必須面對的劇情。

唯有真實,才能共情。

*本文作者:cqq、呆頭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