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個人跑步多少有點孤單,那麼一羣人跑步或許就是一場狂歡。

在火爆而熱烈的山城重慶,就有這樣一羣居住在同一個小區的鄰居,他們相伴跑步、聊天、聚會,真實上演着“遠親不如近鄰”的故事。

圖爲海跑團部分成員。程羣英供圖

小區裏的跑團

在跑步愛好者李偉居住的小區,有一個70人左右的跑團,跑團裏大部分成員是小區業主。

2015年,小區業主程羣英將小區裏愛跑步的人集中起來,成立了跑團。程羣英介紹,當時小區裏愛跑步的人不少,但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組織。“我知道跑圈裏有很多跑團,心想爲什麼不能在我們小區成立一個跑團呢?”於是她建了一個微信羣,看見小區裏有人跑步就上前去加微信,慢慢地羣裏的人越來越多。程羣英用小區名字中的“海”爲跑團命名,起名海跑團,“也是希望大家在一起,能夠越跑越嗨。”

程羣英在比賽中。

到2017年,海跑團已經在小區裏有了不小的影響力。彼時的李偉,正被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困擾着,一次體檢,他被查出患有脂肪肝,身體多項指標不達標。那張佈滿問題的體檢報告單讓李偉意識到,該減肥了。2017年5月,受小區跑友的影響,李偉加入海跑團,開始了跑步減肥之旅。

像李偉這樣受跑團影響開始跑步的人並不在少數,小區的租戶王印來說,自己因爲工作關係來到重慶,工作之餘喜歡在小區裏跑跑步打發時間,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程羣英並加入海跑團,從此愛上了跑步,一發不可收拾。

跑團成員相約在公園跑步。程羣英供圖

程羣英說,成立跑團前,自己只跑過一次半馬,而更多的跑友只是以健身爲目的跑個三五公里,大多數人並沒有跑馬經驗。跑團成立後,大家相約一起訓練,交流跑步心得,跑友們的整體跑步實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相互鼓勵又暗自較勁

2017年廣安紅馬啓動報名那幾天,跑團羣裏異常活躍。程羣英說:“廣安是鄧小平的家鄉,又離重慶這麼近,很適合跑團的人組團去參賽。”此前沒有任何跑馬經驗的李偉和王印來都報了全馬。

加入跑團之前,王印來甚至不知道有馬拉松這樣的比賽,對於他來說,參加廣安紅馬就是“稀裏糊塗跟隨跑友一起報了名”。好在他之前有一些跑步基礎,報名後也經常跟跑友們一起訓練。

王印來在比賽中。

與王印來相比,李偉的計劃性顯然強得多,在跑團跑友的幫助下,他制定了詳細的訓練計劃。在半年多的準備時間裏,李偉跟着小區跑友們一起訓練,交流跑步經驗,還參加了專業的馬拉松訓練營。即使工作繁忙,他也將自己每個月的跑量保持在250-300公里。“當時還是有點忐忑,畢竟之前連半馬都沒有跑過,但我想挑戰一下自己。”李偉說。

李偉在比賽中。

2017年10月15日,在2017廣安紅馬,李偉和王印來都完成了自己的首馬。李偉的成績是413,王印來的成績是419。經過不斷訓練,一年後的2018廣安紅馬,李偉將完賽成績提高到346。賽後翻看組委會提供的衝線小視頻,李偉發現王印來鉚足了勁兒加速衝刺,但最終還是與他相差了10秒左右。李偉調侃道,“實力不濟的我連續贏了他兩次,也不知道他服不服氣。就算不服,也只有明年再戰了。”

在跑團裏,大家平時相互幫助,交流跑步心得,真心爲對方的進步高興,卻也不甘心自己被超越。“我們不會一味地追求成績、PB,但任何一項運動,尤其是競技體育,都需要有不服輸的精神。” 李偉說。

跑友間的鄰里情

海跑團成員在鄧小平故里景區合影。

對李偉來說,加入跑團,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和一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喜歡的事,“和跑友們一起分享、交流經驗,會讓自己跑得更遠。”而海跑團對小區跑友的意義遠不止這些。

程羣英介紹,自從成立了跑團,鄰居們的關係更親近了。她告訴我們,以前小區裏喜歡跑步的人也不少,但大家都是各跑各的,可能住在樓上樓下都不認識。因爲有了海跑團,大家交流更多了,鄰里情也就跑出來了。

海跑團成員在參加完2018廣安紅馬後聚餐。

除了跑步,海跑團的跑友們還經常一起聚會,交流跑步經驗、聊聊自己的近況。他們經常相邀去各大城市參加馬拉松比賽,像家人一起去旅遊一樣。2018廣安紅馬比賽前一天,剛好是跑友王印來的生日,同行的跑友準備了生日蛋糕,一起爲他慶生。

在李偉的一篇參賽手記中,他提到其實當時自己在廣安紅馬和另一場賽事之間徘徊,但因爲廣安紅馬是海跑團的聚會,他最後還是選擇了跟大家一起參賽。

對於海跑團的成員來說,馬拉松的意義,並不僅限於在哪個賽場、跑多少成績,大家在意的,是跟這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以跑步的方式,將這份友情延續下去。

來源:韻動中國 作者:龔媛媛 張納瑞

責編:李玉朗 蘭 宇

監製:王道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