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文学陕军”代表人物之一的作家陈彦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喜上加喜的是,由陈彦编剧、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作品《长安第二碗》(原名《秋色满长安》)即将在8月23日与古城观众见面!

陈彦出生于陕西镇安县,在经济还未腾飞,科技还不怎么发达的上世纪,读书就是认识世界的最大窗口,写作成了他的梦寐以求。

1979年,16岁的陈彦学习改编了舞台剧《范进中举》,第二年他又在《陕西工人文艺》上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爆破》。至此他的文学之梦与舞台之梦被点燃,火光四射。

陈彦26岁调入西安,开始了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长达24年的工作。从编剧到团长、从团长到院长,他在戏剧与文学的道路上三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五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和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等众多奖项。

在陈彦的人生字典中,有几个关键词不能忽略,这与他在当今戏剧界与文坛的地位密不可分。

文学:咀嚼生活的艺术

陈彦在接受采访时说到:青年作家需要进行两个要害建设,一个是下苦功夫读书,一个是下苦功夫读生活。

下苦功夫读书:

坚持是最宝贵的品质,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担任院长的10年里,陈彦每天早上花一个小时时间晨跑,一边锻炼身体,一边背诵元典。

陈彦说他喜欢写舞台剧,是因为他喜欢古典诗词,喜欢唐诗、宋词、元散曲。在他看来:只有对历史有比较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如果割裂了对历史的学习和认知,我们对当下的把握很可能是浮泛的、短视的。

长年的阅读习惯构建出陈彦脑海中的文学体系,即使现在在北京有更忙碌繁琐的工作,他还是不断地读书。每天下班吃完饭后,陈彦就会钻进书房,拉上窗帘,将台灯压低,开始阅读和写作。陈彦的女儿陈梦梵在知识的海洋中长大,如今也成为了一名职业编剧,继承了他的衣钵,《长安第二碗》就是与父亲的合作。

下苦功夫读生活:

读书能够开拓视野,提高对世界的了解程度,有了文学的积累,那创作于陈彦而言,则是对生活深入咀嚼后“化枣为泥”般的自然流淌,他认为创作之前的做功课比创作本身下的功夫要大。

陈彦认为:要给人一瓢水,你就须得有一桶水,写作的方法有千条,对于我,最根本的是对生活的熟悉与浸泡。不熟悉的生活,我一个字也编不出来。不是说必须亲身经历,而是书写对象,我们需要用各种办法去努力接近,最终骨骼与皮肤都可感时,才能下笔。

多读,多看,多想,这是做文章的基础,因为心里故事,才会对那些生活百感交集。有位著名作家曾说:哪有什么天生神笔,只因一直在努力。陈彦对创作与生活的认识处理方法,不仅让他取得了这些瞩目的成绩,也让年轻一代的写作爱好者受益匪浅。

(《长安第二碗》排练照)

西安:创作深耕的土地

创作者须有一块属于自己深耕的土地,只有踩在这块土地上,生命才是实际的,写作才是扎实的。

陈彦的文学梦大概始于十三、四岁,从家乡镇安开始。文学创作也有自己的传统,陕西文学大家的著作也影响着陈彦。他说:水土与创作的关联是多重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尤其是这个群体的相互激荡、砥砺很重要。当你的生活场,几乎每天都能遇见文学的时候,你的血脉就会为文学加速流动起来。

自从调进西安市以来,这个有着三千年文明的古城就成了陈彦的创作阵地。厚重的文化和性格迥异的人生活在这里,他拿起笔写下所见所闻,写下所得所想,逐渐成为一起守护“文学陕军”大旗的人,奔跑在中国文坛的道路上。

陈彦在西安生活了近30年,他说衣食住行,全靠这个城市供养,感情的深度与浓度都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更别说在创作上提供的各种养分和材料。

他之所以要反复写秦腔,写西安,写陕西土地上的人生百态,就是因为熟悉。在一个居住了30年的城市,写她的肌理与骨感,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全都集中在作品里。

文学作品是最能直接呈现作者感情的艺术形式,话剧《长安第二碗》就是一部讲述西安百姓自己的故事。

(《长安第二碗》排练照)

小人物:芸芸众生的关爱

不难发现,陈彦创作的戏剧和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生活,主人公都是普通人。有人认为陈彦总在为小人物立传,他的回应是:我觉得,一切强势的东西,还需要你去锦上添花?我的写作,就尽量去为那些无助的人,舔一舔伤口,找一点温暖与亮色,尤其是寻找一点奢侈的爱。

表现普通人的一种生命精神、一种生活信念,是陈彦小说、讲座、创作谈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这也成为了陈彦文化现象的标志。

平凡的人们感动着陈彦,也是他写作图谱中最熟悉的人物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给了陈彦创作的灵感、激情与才华,引起他的关注与思考,他一旦有了创作冲动,就会去悉心寻找更对味的感觉,去寻找让他更感动的故事。作为创作者,就能通过笔墨将这一团团有深度与温度的生活塑造与纸张里,舞台上,然后紧紧地包裹着观众,让人欲罢不能。

古往今来许多名家笔下的小人物他们与命运抗争,以小搏大,他们的生活经历更是大起大落、精彩绝伦,充满了生命的寓言与象征感,更加震撼人心、荡气回肠。

(《长安第二碗》排练照)

文学即是人学,这些文学著作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他们歌颂劳动人民的创业史与奋斗史。文艺力量也是如此,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影响人的精神,它所传递出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能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

西安话剧院作为国有文艺院团,深知文艺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在2016年就邀请了陈彦创作《长安第二碗》。在这部剧中,主角同样是以一群西安的普通人,为心中的信仰坚守一生。陈彦的创作过程也是他对西安这座城市生活特质与精神脉相的一次概括。

看过剧本、通过多次的交流后,再度与陈彦携手的国家话剧院导演查明哲感慨道:其实,生命都需要诉说,都需要舔伤,都需要爱。这让我体悟到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话语和情怀:“走出学府,走出教会选举,走出套间,走出小的爱好,走出小的艺术,走出小的教堂……我们的结论是,文学有着这个目的:人民、人民。”

(《长安第二碗》排练照)

《长安第二碗》致敬西安

陈彦还为话剧《长安第二碗》专门写了篇后记——《向西安致敬》。他说这次写的是一个老西安的故事,剧里一个普通的小店裹挟进了四十年的社会进程。剧中的每个角色都会把自己的生命精神形态带进城市的多棱镜像中生活。

陈彦表示:活得焦虑不安,已是这个时代大众的普通症候,命运常常掌握在自己手里,但人们并不知道。文学艺术创作是应该努力让生活去说话,让柴米油盐酱醋茶说,让日子说,让年轮说。作者只不过是用一个箩筐,去尽量把它们原汁原样地装进去而已。

《长安第二碗》的故事,在陈彦的创作下,在查明哲导演的排练中,在西安话剧院剧组的演绎中将与各位见面。到时我们能看到在沧海横流中那些不变的东西是什么,也能明白那个不变的事物一旦被我们攫住,就会成就一种愈久才见光芒的品性,也会让所有的变,都显得有了规矩与秩序。

陈彦把对西安这座城市的爱都融入到了话剧《长安第二碗》中,相信这些西安生活里的原酵素,都能成为治愈你我心灵的蜜糖。

(《长安第二碗》排练照)

后记

人生的各段经历,所有你挥挥手告别的都在告别的那一刻真正属于你,以不同方式,不同记号。

如今陈彦继续将“文学陕军”的大旗一路向北高举,对于西安,葫芦头的香味,秦腔的韵味,他都不舍。但无论沧海桑田,岁月变迁,进的那一步,留的那一些,舍的那一点,存的那一段,都还会有一群人共同守护,西安这座城市,有属于我们的情感和拼尽全力珍惜的东西。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收下陈彦对西安的情怀、对人民的关爱,将这个内心雅正有大境界的人写出的《长安第二碗》,把字里行间的万般深情诠释到舞台之上,这就是西安话剧院即将完成的大事!

你爱西安吗?你想了解西安吗?8月23日,易俗大剧院《长安第二碗》与你不见不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