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文學陝軍”代表人物之一的作家陳彥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喜上加喜的是,由陳彥編劇、西安話劇院創排的話劇作品《長安第二碗》(原名《秋色滿長安》)即將在8月23日與古城觀衆見面!

陳彥出生於陝西鎮安縣,在經濟還未騰飛,科技還不怎麼發達的上世紀,讀書就是認識世界的最大窗口,寫作成了他的夢寐以求。

1979年,16歲的陳彥學習改編了舞臺劇《范進中舉》,第二年他又在《陝西工人文藝》上發表第一個短篇小說《爆破》。至此他的文學之夢與舞臺之夢被點燃,火光四射。

陳彥26歲調入西安,開始了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長達24年的工作。從編劇到團長、從團長到院長,他在戲劇與文學的道路上三次獲得“曹禺戲劇文學獎”、“文華編劇獎”,五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獲首屆“吳承恩長篇小說獎”和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等衆多獎項。

在陳彥的人生字典中,有幾個關鍵詞不能忽略,這與他在當今戲劇界與文壇的地位密不可分。

文學:咀嚼生活的藝術

陳彥在接受採訪時說到:青年作家需要進行兩個要害建設,一個是下苦功夫讀書,一個是下苦功夫讀生活。

下苦功夫讀書:

堅持是最寶貴的品質,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擔任院長的10年裏,陳彥每天早上花一個小時時間晨跑,一邊鍛鍊身體,一邊背誦元典。

陳彥說他喜歡寫舞臺劇,是因爲他喜歡古典詩詞,喜歡唐詩、宋詞、元散曲。在他看來:只有對歷史有比較深入的學習和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當下和未來,如果割裂了對歷史的學習和認知,我們對當下的把握很可能是浮泛的、短視的。

長年的閱讀習慣構建出陳彥腦海中的文學體系,即使現在在北京有更忙碌繁瑣的工作,他還是不斷地讀書。每天下班喫完飯後,陳彥就會鑽進書房,拉上窗簾,將檯燈壓低,開始閱讀和寫作。陳彥的女兒陳夢梵在知識的海洋中長大,如今也成爲了一名職業編劇,繼承了他的衣鉢,《長安第二碗》就是與父親的合作。

下苦功夫讀生活:

讀書能夠開拓視野,提高對世界的瞭解程度,有了文學的積累,那創作於陳彥而言,則是對生活深入咀嚼後“化棗爲泥”般的自然流淌,他認爲創作之前的做功課比創作本身下的功夫要大。

陳彥認爲:要給人一瓢水,你就須得有一桶水,寫作的方法有千條,對於我,最根本的是對生活的熟悉與浸泡。不熟悉的生活,我一個字也編不出來。不是說必須親身經歷,而是書寫對象,我們需要用各種辦法去努力接近,最終骨骼與皮膚都可感時,才能下筆。

多讀,多看,多想,這是做文章的基礎,因爲心裏故事,纔會對那些生活百感交集。有位著名作家曾說:哪有什麼天生神筆,只因一直在努力。陳彥對創作與生活的認識處理方法,不僅讓他取得了這些矚目的成績,也讓年輕一代的寫作愛好者受益匪淺。

(《長安第二碗》排練照)

西安:創作深耕的土地

創作者須有一塊屬於自己深耕的土地,只有踩在這塊土地上,生命纔是實際的,寫作纔是紮實的。

陳彥的文學夢大概始於十三、四歲,從家鄉鎮安開始。文學創作也有自己的傳統,陝西文學大家的著作也影響着陳彥。他說:水土與創作的關聯是多重的,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尤其是這個羣體的相互激盪、砥礪很重要。當你的生活場,幾乎每天都能遇見文學的時候,你的血脈就會爲文學加速流動起來。

自從調進西安市以來,這個有着三千年文明的古城就成了陳彥的創作陣地。厚重的文化和性格迥異的人生活在這裏,他拿起筆寫下所見所聞,寫下所得所想,逐漸成爲一起守護“文學陝軍”大旗的人,奔跑在中國文壇的道路上。

陳彥在西安生活了近30年,他說衣食住行,全靠這個城市供養,感情的深度與濃度都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更別說在創作上提供的各種養分和材料。

他之所以要反覆寫秦腔,寫西安,寫陝西土地上的人生百態,就是因爲熟悉。在一個居住了30年的城市,寫她的肌理與骨感,他對這座城市的感情,全都集中在作品裏。

文學作品是最能直接呈現作者感情的藝術形式,話劇《長安第二碗》就是一部講述西安百姓自己的故事。

(《長安第二碗》排練照)

小人物:芸芸衆生的關愛

不難發現,陳彥創作的戲劇和小說大多取材於底層生活,主人公都是普通人。有人認爲陳彥總在爲小人物立傳,他的回應是:我覺得,一切強勢的東西,還需要你去錦上添花?我的寫作,就儘量去爲那些無助的人,舔一舔傷口,找一點溫暖與亮色,尤其是尋找一點奢侈的愛。

表現普通人的一種生命精神、一種生活信念,是陳彥小說、講座、創作談中反覆出現的語句,這也成爲了陳彥文化現象的標誌。

平凡的人們感動着陳彥,也是他寫作圖譜中最熟悉的人物和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的生活給了陳彥創作的靈感、激情與才華,引起他的關注與思考,他一旦有了創作衝動,就會去悉心尋找更對味的感覺,去尋找讓他更感動的故事。作爲創作者,就能通過筆墨將這一團團有深度與溫度的生活塑造與紙張裏,舞臺上,然後緊緊地包裹着觀衆,讓人慾罷不能。

古往今來許多名家筆下的小人物他們與命運抗爭,以小搏大,他們的生活經歷更是大起大落、精彩絕倫,充滿了生命的寓言與象徵感,更加震撼人心、蕩氣迴腸。

(《長安第二碗》排練照)

文學即是人學,這些文學著作之所以經久不衰,就是因爲他們歌頌勞動人民的創業史與奮鬥史。文藝力量也是如此,它能陶冶人的性情,影響人的精神,它所傳遞出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能塑造國民靈魂,培育國民精神,引導我們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於世。

西安話劇院作爲國有文藝院團,深知文藝對社會的重要作用,在2016年就邀請了陳彥創作《長安第二碗》。在這部劇中,主角同樣是以一羣西安的普通人,爲心中的信仰堅守一生。陳彥的創作過程也是他對西安這座城市生活特質與精神脈相的一次概括。

看過劇本、通過多次的交流後,再度與陳彥攜手的國家話劇院導演查明哲感慨道:其實,生命都需要訴說,都需要舔傷,都需要愛。這讓我體悟到了法國大作家雨果的話語和情懷:“走出學府,走出教會選舉,走出套間,走出小的愛好,走出小的藝術,走出小的教堂……我們的結論是,文學有着這個目的:人民、人民。”

(《長安第二碗》排練照)

《長安第二碗》致敬西安

陳彥還爲話劇《長安第二碗》專門寫了篇後記——《向西安致敬》。他說這次寫的是一個老西安的故事,劇裏一個普通的小店裹挾進了四十年的社會進程。劇中的每個角色都會把自己的生命精神形態帶進城市的多棱鏡像中生活。

陳彥表示:活得焦慮不安,已是這個時代大衆的普通症候,命運常常掌握在自己手裏,但人們並不知道。文學藝術創作是應該努力讓生活去說話,讓柴米油鹽醬醋茶說,讓日子說,讓年輪說。作者只不過是用一個籮筐,去儘量把它們原汁原樣地裝進去而已。

《長安第二碗》的故事,在陳彥的創作下,在查明哲導演的排練中,在西安話劇院劇組的演繹中將與各位見面。到時我們能看到在滄海橫流中那些不變的東西是什麼,也能明白那個不變的事物一旦被我們攫住,就會成就一種愈久才見光芒的品性,也會讓所有的變,都顯得有了規矩與秩序。

陳彥把對西安這座城市的愛都融入到了話劇《長安第二碗》中,相信這些西安生活裏的原酵素,都能成爲治癒你我心靈的蜜糖。

(《長安第二碗》排練照)

後記

人生的各段經歷,所有你揮揮手告別的都在告別的那一刻真正屬於你,以不同方式,不同記號。

如今陳彥繼續將“文學陝軍”的大旗一路向北高舉,對於西安,葫蘆頭的香味,秦腔的韻味,他都不捨。但無論滄海桑田,歲月變遷,進的那一步,留的那一些,舍的那一點,存的那一段,都還會有一羣人共同守護,西安這座城市,有屬於我們的情感和拼盡全力珍惜的東西。

現代著名詩人艾青寫道:“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收下陳彥對西安的情懷、對人民的關愛,將這個內心雅正有大境界的人寫出的《長安第二碗》,把字裏行間的萬般深情詮釋到舞臺之上,這就是西安話劇院即將完成的大事!

你愛西安嗎?你想了解西安嗎?8月23日,易俗大劇院《長安第二碗》與你不見不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