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現代畫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

考察了傅抱石留日期間創作的和歸國後摹仿日本畫家的人物故事畫之後,並不能以充分實證的方式確認其對日本歷史畫直接的仿摹與複寫。[1]

他擅畫山水,中年創爲“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傅抱石生於江西南昌的一個修傘匠人家。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試升入省立第一師範。其時他在治印之餘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尤其是看到石濤的“我用我法”頓開茅塞,他更欣賞石濤“搜盡奇峯打草稿[3] ”的思想。1933年3月,傅抱石東渡日本,入東京帝國美術學院,拜美術史家金原省吾爲師。1935年5月《傅抱石中國畫展覽》在東京舉行。院長正木直彥、畫家橫山大觀等參觀了展覽。1935年6月,傅抱石因母病回國,1936年7月,他在南昌舉辦了個人畫展,這是他在國內的第一次個人畫展。暑假之後,應徐悲鴻之聘,任教於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攜全家返新餘故里。1938年4月,他受郭沫若的邀請,到武漢參加了三廳工作。此後又移到重慶,自此進入他藝術創作的一個高峯期。他家住沙坪壩的金剛坡,此後他常在畫上題署“金剛坡下齋”。他圖繪《畫雲臺山圖卷》,編撰《石濤上人年譜》,同時創作了《石濤上人像》、《大滌草堂圖》,這些都反映了傅抱石藝術創作和史論研究之間的關係,以及他的藝術淵源。

先生在思考---近照

從1939年以後的6年多的時間,傅抱石一方面進入了他史論研究中的高峯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從篆刻和史論研究到繪畫創作的過渡。1942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重慶舉行。1944年9月,傅抱石以杜甫的樂府詩《麗人行》爲題,創作了名作《麗人行》(1997年嘉德國際拍賣公司以1078萬元拍出)。後來,徐悲鴻贊其畫:“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並題:“抱石先生近作愈恣肆奔放,渾茫浩瀚,造景益變化無極,人物尤文理密察,所謂爐火純青者非耶?”

抗戰勝利後,他和全家隨學校遷回南京。1947年10月,《傅抱石教授畫展》在上海舉行,郭沫若用“沉浸濃郁”“含英咀華”來評價畫展。然而,這時國民黨政府的南京已是風聲鶴唳。傅抱石趁疏散人口的機會,攜全家離開了南京,回到了南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現代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傅抱石開始迎接充滿希望的新生活。

傅抱石作爲江蘇國畫院院長,在1960年9月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進行23000裏的旅行寫生,並由此推動新山水畫在20世紀中期的發展,把50年代初開始的以寫生帶動傳統國畫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一個歷史的高潮。後來傅抱石以《煤都壯觀》爲代表的社會性題材,在山水融合工業題材方面的努力,已經明示了現代山水畫的一種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規律;以《鏡泊飛泉》爲代表的自然題材,則是北方山水在傅抱石心靈的震撼和映現。1965年逝世。

傅抱石,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少年家貧,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1925年著《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於省立第一師範藝術科,並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1935年回國,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日戰爭期間定居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任教。1946年遷南京。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並當選爲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52年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

代表作品

編輯

傅抱石作品集(10張)

作品名錄

《策賬攜琴》、《竹下騎驢》、《秋林水閣》、《松崖對飲》、《山水》、《雲臺山圖(局部)》、《大滌草堂圖》、《初夏之霧》、《臨石濤山水》、《山水》、《萬竿煙雨》、《夏山圖》、《麗人行》、《將進酒》、《瀟瀟暮雨》、《大滌草堂圖》、《山水》、《擘阮圖》、《阮咸撥罷意低迷》、《晉賢圖》、《金剛坡麓》、《虎溪三笑》、《山水》、《山鬼》、《山陰道上》、《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詞意》、《搶渡大渡河》、《九老圖》、《屈子行吟圖》、《觀瀑圖》、《九歌圖——湘夫人》、《九歌圖——湘君》、《九歌圖——少司命》、《九歌圖——國殤》、《四季山水——春》、《四季山水——夏》、《四季山水——秋》、《四季山水——冬》、《平沙落雁》、《風雨歸舟》、《陽朔詩意》、《秦淮小景》、《山水》、《蘭亭圖》、《西風吹下紅雨來》、《深秋》、《龔半千與費密遊詩意》、《初春》、《比加茲列寧水電站》、《古文化城克羅什》、《大特達山麓飯

店》、《克羅什古城堡》、《布拉格教堂》、《毛主席《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意》、《雨花臺頌》、《毛主席《清平樂·會昌》詞意》、《擬樸淵》、《關公橋》、《韶山》、《杜甫像》、《漫遊太華》、《棗園春色》、《陝北風光》、《紅巖村》、《梅花山》、《黃河清》、《月落烏啼霜滿天》、《全家院子》、《呵!長白山》、《天池林海》、《鏡泊消夏》、《鏡泊飛泉》、《待細把江山圖畫》、《雪景》、《二湘圖》、《虎踞龍盤今勝昔》、《鏡泊飛泉》、《三峽圖卷》、《虎跑》、《滿身蒼翠驚高風》、《不辨泉聲抑雨聲》、《天竺》、《雪山》、《西陵陝》、《李太白像》、《少陵詩意》、《聽泉圖》、《聽泉圖》、《湘君》、《鍾馗》、《井岡山》、《芙蓉國裏盡朝暉》、《乾坤赤》、《長征第一橋》、《毛主席《七律·登廬山》詞意》、《毛主席〈沁園春·長沙〉詞意》、《湘君涉江圖》、《中山陵》、《遊九龍淵詩意》、《渭城曲》、《竹裏館》、《過香積寺》、《終南山》、《琵琶行》、《自河南內亂》、《問劉十九》、《後宮詞》、《客至》、《登高》、《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佳人》、《廬山謠》、《怨情》、《長幹行》。

巴山夜雨

傅抱石作品

傅抱石成名於20世紀40年代,但認知面並不覆蓋到社會各階層:給傅抱石帶來更大名氣,讓全社會都認同的份上,則是作於1959年秋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

1959年6月,應湖南人民出版社之邀,傅抱石在湖南長沙、韶山一帶參觀寫生,創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其中有《韶山》手卷,《韶山聳翠》、《慈悅晚鐘》、《石壁浪泉》等韶山組畫及《毛主席故居》等20餘幅。7月上旬,他突然接到江蘇省國畫院要他速歸的電報,大意是:抱石同志,中央來電,請你火速進京。於是他中斷了寫生創作急忙回家,到家後才知道是周總理和陳毅副總理聯名點將,要他爲人民大會堂繪畫。於是,他冒着盛暑,匆匆趕到北京,下榻北京前門的東方飯店,任務是與嶺南畫家關山月合作,爲人民大會堂作畫。

江山如此多嬌 傅抱石 關山月 合作

1959年是新中國成立十週年,首都落成了十大建築,最宏偉的是人民大會堂。中央邀請全國各地著名畫家來京,按建築佈景需要分別作畫。原打算請傅抱石和關山月先生分別各畫一幅山水,時從北門拾級而上的步入宴會廳必經之地的迎面開闊大牆上,因來不及佈置大型浮雕,需改用國畫替代,故請已經到京的傅先生和關山月先生合作,以毛澤東詞《沁園春·雪》爲內容,合作畫幅大畫,題目叫《江山如此多嬌》[4] ,是周恩來總理定的。

這個掛畫的地方,是所有進入大會堂宴會廳貴賓的必經之地,位置極爲重要。這是當時作爲政治任務佈置的工作,無疑是時代賦予畫家的一次特別的機遇。

傅抱石作品

“這次作畫,從探索主題,經營位置……直到揮毫落墨,幾乎無時無刻不受到黨的關懷和鼓勵。”陳毅、郭沫若、吳晗、齊燕銘等人到他們下榻的飯店和他們共同構思:“從江山如此多嬌之‘嬌’字上下功夫,圖中應包括長城內外,大河上下,季節也可包括春夏秋冬,只有這樣才能概括祖國的壯美江山,只有這樣才能‘嬌’得起來,才能體現‘多’的磅礴氣勢。”“主席寫這首詞的時候,全國還沒有解放,詞裏有‘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可是,今天情況不同了,‘太陽’已經出來了,‘東方紅’了,還不出太陽?它的光芒已以普照着祖國大地,畫面上一定要畫出一輪紅日。”

徵集要求:

1 瓷器類:中國各代官窯及民窯瓷器等

2 玉器類:高古玉,明清和田玉,田黃、雞血石等

3 雜項類:竹木牙雕、文房四寶、古傢俱、金銀器、青銅器等

4 書畫類:國內外歷代著名畫家、書法家作品、古書籍等

注意:藏品要天價者勿擾(價格主要根據十大拍賣公司數據,18565895244進行鑑定評估,此價格是作爲各大機構企業拍賣公司認可的數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