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从不缺乏想象力。但是在汉族传统的饮食当中似乎很少有乳制品的存在,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中国毕竟是农耕为主,中原地区畜牧业都只是农业的补充。

所以在国人的观念里,喝牛奶,吃奶酪是到了现代才有的事情。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在中国古代的一个时期,乳制品曾经在北方很是流行,寻常的家庭也可以吃到奶酪,制作奶酪的技术也非常高,奶酪的种类也是非常丰富。这一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今天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国的古人吃奶酪的历史。

1. 奶酪在魏晋时期的流行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一个时期,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进入中原。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融合,奶酪就是这次融合的产物。

“食肉饮酪”一直是北方少数民族饮食风格,随着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权,这种饮食风格逐渐传入中原,并且中原地区的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使之符合汉族人的口味。从三国时期,食用奶酪就开始在社会上层流行。

《世说新语》里面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

“人饷魏武(曹操)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对这个故事应该很熟悉,这就是杨修之死里面的“一盒酥”的典故,《世说新语》的成书年代要远早于《三国演义》,三国中的故事是取材于此的,而且在魏晋时期酥就是指乳制品。可见在三国时期在上层社会中吃奶酪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三国演义》中杨修解曹操一盒酥的用意

在魏晋时期,人们对奶酪已经非常推崇,认为奶酪是滋补佳品,西晋时期的尚书令荀勖身体不好,皇帝就曾赏赐给他奶酪,让他补养身体。而且在很多人眼里奶酪已经成为一等一的美味,《世说新语》中记载: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斜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汪东何以敌此?”

王武子是司马炎的女婿,陆机是江东的名门望族,王武子在餐桌上给陆机炫耀的不是燕窝鱼刺(可能那时候没有),而是羊酪。“你们江东有这样的美食吗?”,可见在当时的上层社会已经把奶酪作为一种必需品。

2. 奶酪的制作手法

汉族人接受了奶酪这种食物之后,对奶酪的加工技术也开始逐渐的改进,《齐民要术养羊》篇

后专附有“作酪酥、干酪法”,对当时的奶酪生产加工技术都有很全面系统的介绍。

后世的《本草纲目》也介绍过一些加工奶酪的方法,基本原理都差不多, 都是先设法提取出乳中的脂肪, 然后再把余液发酵而成。可以大体分为五个步骤:

(一) 煎煮乳汁。 用小火慢慢的煎煮乳汁 ,同时要用杓子频繁地纵横刮挖锅底。

(二)捞取浮皮。 乳汁煮好后,倒入盆中让其自然冷却一 下 , 这期间不要用杓子扬乳。 乳汁冷却到三十度左右为宜,若是冬天作酪,乳汁要稍微高一点。冷却的过程中会有乳皮的出现,把乳皮捞出来(乳皮可以用来做“酥”)。

(三) 过滤乳汁。一般使用生绢制成的过滤袋过滤冷却好的乳汁。

(四)加入酵母。 在过滤好的乳汁中加入已经做好的奶酪。

(五)保温发酵。将加入酵母的乳汁进行发酵,如果是冬天则要在瓶子我包上毛毡保温,夏天直接放在室内即可。

在这个五个步骤中,取皮就是去除乳汁中的脂肪,这些脂肪可以制成干酪,在夏天的时候通过晾晒的方法,多次取皮,将取出来的皮轻炒一下随后晾干,这种加工成的干酪可以保存很久并且含有极高的热量,是“出门旅行”的首选。

以乳制品为原料的食品在这一时期也有很多,比如是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一种饼类,称之为乳饼,其做法为“以蜜调水溲面”,或“煮枣取汁”并且“用牛羊乳亦好,令饼美脆”,可以“入口即碎,脆如凌雪”。这表明奶酪进入中原后,已经深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

3. 奶酪没有长时间流行的原因

到隋唐时期,关于人们食用奶酪的记载逐渐减少,虽然也偶有记载,但是已不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畜牧业不可能在北方长时间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畜牧业能够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如下两个原因:首先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少数民族内迁带来了大量的牲畜,比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有上百万鲜卑人和其他胡人从代北赶着牛羊来到中原。另外一个原因是北方受到战乱的影响非常严重,人口的南迁和非正常死亡造成了北方人口的锐减,这就带来的大量的无主荒地,给发展畜牧业也提供了条件。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单位面积内畜牧业能够养活的人口远低于农耕,所以随着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人口城市数量的恢复,短暂的畜牧业的繁荣也就结束了,曾经一度非常流行的奶酪也就逐渐离开了人们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