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可謂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中國人在“喫”這件事上從不缺乏想象力。但是在漢族傳統的飲食當中似乎很少有乳製品的存在,這也很好理解,因爲中國畢竟是農耕爲主,中原地區畜牧業都只是農業的補充。

所以在國人的觀念裏,喝牛奶,喫奶酪是到了現代纔有的事情。這種想法是不準確的,在中國古代的一個時期,乳製品曾經在北方很是流行,尋常的家庭也可以喫到奶酪,製作奶酪的技術也非常高,奶酪的種類也是非常豐富。這一時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我國的古人喫奶酪的歷史。

1. 奶酪在魏晉時期的流行

衆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非常混亂的一個時期,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大規模進入中原。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有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融合,奶酪就是這次融合的產物。

“食肉飲酪”一直是北方少數民族飲食風格,隨着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權,這種飲食風格逐漸傳入中原,並且中原地區的人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加工,使之符合漢族人的口味。從三國時期,食用奶酪就開始在社會上層流行。

《世說新語》裏面曾經記載過一個故事:

“人餉魏武(曹操)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衆。衆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對這個故事應該很熟悉,這就是楊修之死裏面的“一盒酥”的典故,《世說新語》的成書年代要遠早於《三國演義》,三國中的故事是取材於此的,而且在魏晉時期酥就是指乳製品。可見在三國時期在上層社會中喫奶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三國演義》中楊修解曹操一盒酥的用意

在魏晉時期,人們對奶酪已經非常推崇,認爲奶酪是滋補佳品,西晉時期的尚書令荀勖身體不好,皇帝就曾賞賜給他奶酪,讓他補養身體。而且在很多人眼裏奶酪已經成爲一等一的美味,《世說新語》中記載:

“陸機詣王武子,武子前置數斜羊酪,指以示陸曰:“卿汪東何以敵此?”

王武子是司馬炎的女婿,陸機是江東的名門望族,王武子在餐桌上給陸機炫耀的不是燕窩魚刺(可能那時候沒有),而是羊酪。“你們江東有這樣的美食嗎?”,可見在當時的上層社會已經把奶酪作爲一種必需品。

2. 奶酪的製作手法

漢族人接受了奶酪這種食物之後,對奶酪的加工技術也開始逐漸的改進,《齊民要術養羊》篇

後專附有“作酪酥、乾酪法”,對當時的奶酪生產加工技術都有很全面系統的介紹。

後世的《本草綱目》也介紹過一些加工奶酪的方法,基本原理都差不多, 都是先設法提取出乳中的脂肪, 然後再把餘液發酵而成。可以大體分爲五個步驟:

(一) 煎煮乳汁。 用小火慢慢的煎煮乳汁 ,同時要用杓子頻繁地縱橫刮挖鍋底。

(二)撈取浮皮。 乳汁煮好後,倒入盆中讓其自然冷卻一 下 , 這期間不要用杓子揚乳。 乳汁冷卻到三十度左右爲宜,若是冬天作酪,乳汁要稍微高一點。冷卻的過程中會有乳皮的出現,把乳皮撈出來(乳皮可以用來做“酥”)。

(三) 過濾乳汁。一般使用生絹製成的過濾袋過濾冷卻好的乳汁。

(四)加入酵母。 在過濾好的乳汁中加入已經做好的奶酪。

(五)保溫發酵。將加入酵母的乳汁進行發酵,如果是冬天則要在瓶子我包上毛氈保溫,夏天直接放在室內即可。

在這個五個步驟中,取皮就是去除乳汁中的脂肪,這些脂肪可以製成乾酪,在夏天的時候通過晾曬的方法,多次取皮,將取出來的皮輕炒一下隨後晾乾,這種加工成的乾酪可以保存很久並且含有極高的熱量,是“出門旅行”的首選。

以乳製品爲原料的食品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多,比如是魏晉南北朝新出現的一種餅類,稱之爲乳餅,其做法爲“以蜜調水溲麪”,或“煮棗取汁”並且“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可以“入口即碎,脆如凌雪”。這表明奶酪進入中原後,已經深入了人民的生活之中。

3. 奶酪沒有長時間流行的原因

到隋唐時期,關於人們食用奶酪的記載逐漸減少,雖然也偶有記載,但是已不再像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樣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畜牧業不可能在北方長時間繁榮發展,這一時期畜牧業能夠得到發展主要得益於如下兩個原因:首先是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少數民族內遷帶來了大量的牲畜,比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有上百萬鮮卑人和其他胡人從代北趕着牛羊來到中原。另外一個原因是北方受到戰亂的影響非常嚴重,人口的南遷和非正常死亡造成了北方人口的銳減,這就帶來的大量的無主荒地,給發展畜牧業也提供了條件。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單位面積內畜牧業能夠養活的人口遠低於農耕,所以隨着大一統國家的建立,人口城市數量的恢復,短暫的畜牧業的繁榮也就結束了,曾經一度非常流行的奶酪也就逐漸離開了人們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