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柒可期

最近幾年,有關美食方面的電視節目和網絡視頻海量湧現,既有央視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國》《走遍中國:食在八方》《一城一味》《小海鮮》等大製作,也有《味道雲南》《川菜的品格》《尋味順德》《火辣辣的湘菜》等獨具地方特色的欄目,同時網上的短視頻更是汗牛充棟令人目不暇接。對於這些節目我經常“含涎以觀”,甚至看到肚子咕咕直叫,但真正印象深刻的只有《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以及網紅李子柒的作品。

《舌尖上的中國》一、二季我看過不下三遍,唯美的畫面、獨特的視角以及娓娓道來的解說總是叫人百看不厭,它也開創了“豆瓣”影評9.4的驚人高分,而李子柒上傳的大部分視頻是以美食爲主,古色古香的服飾、百花盛開的菜園、香飄屏外的佳餚、舒適可人的小屋最是打動人心,短短几年間李子柒便擁躉了上千萬的粉絲,我就是其中的一個,曾一口氣連續欣賞過30多集,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我不由得開始思索它們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是烹飪方法別具一格,還是拍攝技巧獨樹一幟?

似乎都不是,因爲它們既沒有展示烹飪的獨門絕技,也沒有攝製驚天動地的大場面,只是用普通的畫面講述着食物背後鮮爲人知的故事。《舌尖》的導演往往對山民披荊斬棘去挖筍、漁民披星戴月出海打魚等場景津津樂道濃墨重彩,讓人領略到每盤菜餚都飽含着辛勞。而李子柒更是將每個鏡頭對準自己勞作的身影,引領觀衆追尋到勞動成果的源頭。原來它們呈現的不是滿漢全席等大餐,而是勤勉與倔強的人文盛宴,用文化的底蘊譜寫出沁人心脾的華章。

《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陳曉卿對所謂的國宴並不感興趣,因爲程序化的東西除了彰顯高大上的排場,並不能真真正正地俘獲人們的味蕾,他反而對豆腐乾、螺螄粉、滷煮、拉麪等小喫情有獨鍾,善於在窄街深巷裏挖掘出至味佳餚,也窺見了一個個爲生活全力打拼的家庭。

李子柒從小就跟奶奶相依爲命,在外闖蕩8年後收到老人得病的消息時,毅然決然地返回四川綿陽老家,並開始製作視頻介紹自己的生活,每當她燒製好一道土菜都會柔聲地說道:“婆婆,喫飯咯”!無限親情叫人淚目,使人倍感情切和溫馨,也勾起了我的回味。

可口不過“媽媽菜”,大概是源於那是一種兒時記憶,一種銘刻在心靈上的慰藉。我兒子總是喫不膩西紅柿炒雞蛋,還順帶着喜歡上了西紅柿餡的餃子,尤其是他感冒發燒沒有胃口時,愛人便用西紅柿雞蛋炒一大盤菜,他都能就着米飯消滅得乾乾淨淨。我有時也想表現一把,下廚一試身手,可兒子的嘴很刁,每次都能嚐出來,他勉強喫完後委婉地提出建議:“下次還是讓老媽做吧!”我雖有些掃興,可也能理解他的感受,也許人在困境中最想找尋的就是原生態的感覺。

這也是《舌尖》與李子柒能夠產生轟動效應的根由吧,人們無論是在職場上奔波,還是在商海里沉浮,或是於文娛領域混跡,都會遭遇挫折和失意,此時口舌之歡必不可少,大快朵頤中將面臨的困境拋之腦後,更可以勾起童年的美味印記,讓回憶的曼妙撫慰傷痛。陳曉卿和李子柒正是講好了這樣的故事,他們用畫面給陷入焦躁與彷徨中的人們療傷,也傳遞出飲食文化的巨大感染力道,使人享受到美味的無窮魅力,更讓人觸碰到埋於自己心底的感動,我也情不自禁地發出感嘆:大味《舌尖》,子柒可期。

文:石巖磊

2020.6.2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