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夢·踐行者】養老院基層護理員: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們自己

■採寫:記者 麥婉詩 通訊員 廖培金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老人生活無法自理時就需要有這樣一羣人去照顧他們,這羣人就是養老院基層護理員。19年前,陳順妹剛來到番禺養老院從事護理員工作,第二年,鄧玉桃完成護理專業的學業後來到廣州市老人院。十幾年過去,兩位彷彿處於平行世界的養老護理員在接受採訪時無意中說出了同樣的話:“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們自己。”道出了養老院基層護理員的職業價值。

陳順妹

番禺區社會福利院護理員

陳順妹有着十幾年的工作經驗,甚至能通過老人皮膚所呈現的顏色來判斷老人這幾個小時內有沒有翻身。番禺養老院去年新建了一棟樓,沒過多久陳順妹就被調任至該樓層的護理區,負責爲130多位老人提供護理服務,與以前相比,工作量翻了整整一倍。

細心觀察時刻守護老人健康

陳順妹負責照料的130多位老人中有100多位是不能行動自如的,像普通人吞嚥食物這樣簡單的動作對這些老人來說都是一項艱鉅的挑戰,因此護理員更要時刻打醒十二分精神。有一次,護理區內的一位婆婆在喫雲吞麪時不小心噎住了,喘不上氣,臉都憋紅了,情況十分危急。陳順妹熟練地運用一系列專業的急救措施,成功幫助婆婆將喉嚨裏的堵塞物清理出來。

在養老院,加班是常事,陳順妹不怕辛苦,她更擔心的是老人家屬不理解她的工作。“有些人不接受家裏的老人被冠上“老人癡呆”這類標籤,於是不讓老人轉移到更合適的護理區。這樣對於控制老人的病情其實是十分不利的。”在她和其他護理員的努力下,大多數老人的家屬會正視這種問題,令老人獲得更好的照料服務。

貼心關懷使老人家重現笑容

隨着年齡增長,老人的智力和身體機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由此造成心理落差容易讓部分老人變得暴躁、易怒,甚至抑鬱。某日,一名專職護理員向陳順妹反映,她所照顧的張姨近來有點不對勁,整天躲在房間裏不出來。她瞭解到,張姨一直患有糖尿病,而且在不久之前還中過風,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去活動室和大家一起唱歌。對於悶悶不樂的張姨,陳順妹每天都主動跟她搭訕:“我們都很喜歡聽你唱歌呢,最近怎麼沒見你過來啊?廚房還準備了你喜歡喫的雞蛋蓮子糖水呢。”陳順妹真誠的關懷和悉心的照料,終於打動了張姨。久臥病牀的張姨開始拄着柺杖走出房間,到活動室與其他老友一起歡聲歌唱,開心的笑容再一次出現在張姨的臉上。

陳順妹熟練掌握與老人溝通的技巧,“當人老了就會回到小孩的時候,但照顧老人跟照顧小孩又不一樣,對待老人,要適當地遷就他,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

鄧玉桃

廣州市老人院失智老人照顧中心護士長

在廣州市老人院失智老人照顧中心,生活着近250名失智老人,他們大部分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有些還伴隨着日夜顛倒、四處遊走、暴躁、易激惹等行爲或心理問題。鄧玉桃護士長作爲失智老人照顧中心的一分子,視老人如親人,爲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投其所好讓老人融入集體裏

“當基層護理員向我求助說遇到不配合護理工作的老人時,我就會去指導他們如何跟老人溝通、如何進行護理工作。”工作18年,多“難啃的骨頭”她也啃過。

鄧玉桃記得,有位老人因妻子患病後無人照顧,被送來了老人院。剛開始時,他不熟悉老人院的環境,整日四處遊蕩,喫飯洗澡更是不安靜。後來鄧玉桃觀察到這位老人在每次家屬探望後,外出的慾望會更強烈,她就跟老人家屬建議,這段時間減少來探望老人,讓他更好適應老人院的環境。同時鄧玉桃發現,這位老人比較愛喝茶,於是積極帶他參加中心茶藝活動,讓老人沖茶品嚐並分給中心的其他老人喝。花了三個月,老人終於安定下來了。

溫聲細語給老人家講講故事

鄧玉桃跟中心裏的老人交談時總是溫聲細語的,也習慣彎腰蹲下與老人保持平視。曾經有一位67歲的孤寡老人陳婆婆,因跌倒導致癱瘓在牀,來到老人院後沉默寡言,情緒低落。鄧玉桃看到她衣服單薄,當天下班後專門爲她買了棉衣棉褲,並時常推陳婆婆到公園或後花園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給老人家講講故事,按摩癱瘓的下肢。在她呵護下,陳婆婆的精神一天天的好起來,性格也變得開朗起來。

“家屬將老人交託給老人院,就是對老人院的信任,所以我更要當好老人守護者的角色。有些老人的家屬在國外,無法時常探望老人,我們會打電話跟家屬反映老人情況”。鄧玉桃坦言,從事養老護理壓力非常大,有想過放棄。但所有人都渴望被愛,沒人去奉獻愛的話,這個社會還是不能溫暖起來,而且老人是最需要呵護的羣體,自己在跟老人相處過程中也培養了感情,加上各方面的支持和理解讓自己堅持下來。

汪世灝

越秀區東山福利院院長

由於東山福利院遠離市區,交通不便,所以院長汪世灝就住在養老院裏。

汪世灝不單單是院長,還是養老院的醫生和後勤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工作繁重。他認爲,“小孩是祖國的明天,老人是我們所有的人明天。老一輩殫精竭慮將愛傳遞給下一代,當他們無法再去擁抱愛時,需要有人給予他們關愛。”

引入社工機構關注老人精神需求

東山福利院是市內最先引入社工服務的老人院,汪院長認爲,社工機構進駐老人院能帶來很大幫助。

護理員感覺壓力大時需要找一個情緒宣泄口,這時社工機構就會安排心理諮詢師等專業人員去對護理員進行心理輔導或者傳授與老人交流技巧。另一方面,社工也會協同護理員去挖掘老人的精神需求。“養老院管理和發展已經不同於往日,不單是滿足老人的喫喝拉撒睡就夠了。老人有精神需求,他們有人喜歡種花,有人喜歡寫書法,他們的精神需求是不同的,院內的護理員、社工通過了解老人生活經歷,從而熟知每個老人的特長,並舉辦多種豐富的活動來讓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汪院長表示。

組織團聚活動關心護理員的情緒

“東山福利院裏不少護理員來自外省,我也是,所以很能理解護理員們思鄉情緒,我們會盡可能地組織活動讓護理員能夠跟家人團聚。”雖然近幾年院裏人員流動趨於穩定,但也改變不了整個護理員羣體平均年齡偏大的問題,汪院長開着玩笑說:“我們院的護理員平均年齡在45歲左右,30出頭的能叫小姑娘了。”

在採訪的最後,汪院長告訴記者:“從事養老護理工作需要很多專業知識支持,從業難度大,承擔的風險高。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養老護理工作能夠被更多人接受和尊重,這樣整個行業可以發展得更加成熟,老人可以過得更開心。”

編輯:木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