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9月7日《人民公安報·劍蘭週刊》

門外漢的京都

□張遂濤

我出門旅遊總喜歡帶本書,但帶本什麼樣的書往往很費斟酌。去京都前,我在書架前逡巡良久,最終還是決定帶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

帶這本書的好處是:跟京都有關;不厚,因而不重;好讀,耐讀;已經讀過多遍,可以隨讀隨放;可以當導覽書。

最後這一點妙用是在旅途中才發現的。一開始讀這本書,並未真正當旅遊書來讀(雖然也想看看舒國治眼中的京都),更多是當作散文、美文來品味,是讀了《理想的下午》《流浪集》之後不滿足的衍生品。就像我之後讀《臺北小喫札記》,也不是衝着臺北小喫,而是想看看舒國治是如何品味臺北小喫的。

說到底,我感興趣的是舒國治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情趣。我在旅途中能把《門外漢的京都》當成旅遊導覽書,說到底也跟我們共同的審美趣味有關。如果趣味不同,拿這本書當導覽書無異於南轅北轍。

那麼,舒國治的審美趣味是什麼呢?舉幾個例子,比如關於住,他喜歡入住的是京都火車站附近的傳統小旅館,“最好是不登錄在旅館協會廣告上,也不著錄於指南書上者。並且要小到令修學旅行的大隊湧入的中學生也不可能住得進來。”這種小旅館也許會顯得冷清,但這正是小旅館之風情,“亦沁滲出某種‘旅意’”。至於名店,“只能感受它的歷史、想象它的精緻卻又素雅甚至質樸的優良傳統,未必適合下榻。乃不夠放鬆也。”

我雖然入住的不是這樣一個小旅館,但下榻的民宿位於伏見區一個安靜的居民區裏,出入幾乎不見其他住客,倒也算略得一點他說的那種旅意。

再比如關於雨,旅途遇雨總難免讓人煩惱,但“實則雨天之京都有許多另外的優處”,很可能龍安寺的“石庭”便只有你一人獨坐慢慢欣賞。但就像他寫的,“雨天,屬於寂人。”生性熱鬧的遊客怕就難以忍受。其實在我看來,京都和我國的江南一樣,都適合雨天欣賞。我曾在烈日下游過蘇州的甪直,也曾在雨夜走過嘉興的烏鎮,那感覺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我這次到京都,恰也遇過一次大雨。那日逛完金閣寺,烈日尚炎炎,坐車到下鴨神社,正在逛舊書攤,忽然一陣急雨。躲在棚裏看雨小了,就撐着傘走到下鴨川畔。雨已清空了街上的行人,川畔也靜寂無人,眼前只見斜斜的雨絲和清澈溪水中矗立着的幾隻鷺鳥。你這時簡直要感謝這雨呢,它讓你體會了一種烈日下完全無法體會的靜謐感覺。

每到此時,你總會由衷感到舒國治的所感所想“與我心有慼慼焉”,因而更增加一分對他的信任。這種信任正是拿他的書當導覽書的基礎。

不過不要誤會,這種導覽不是導遊書式的具體導覽,更多是審美上的指引。比如舒國治寫他常來京都的種種理由,是爲了“作湖山一日主人,歷唐宋百年過客”(因爲唐宋風韻也就京都尚存);是爲了竹籬茅舍(因爲竹籬茅舍大陸臺灣今日都已難覓);爲了村家稻田(“全世界大都市中猶能保有稻田的,或許只有京都”);爲了小橋流水,也爲了大橋流水;爲了氧氣;爲了睡覺……不一而足。他的着眼點我們雖然未必樣樣都會同意,但至少提醒了我們去注意一些之前可能會忽視的美。

他還給出了審美上的方法論。比如他解釋爲何甘作京都的門外漢,“門外漢者,只在門外,不登堂入室。”所以並不逢寺便進,“有時山門外佇立張望,便已挺好。”真進去了,有時反倒失望。不學觀光客,眼中只有景點,看看那些長牆、瓦舍、房頂、花草、小路、穿和服的路人也挺好。他又說他去京都,最主要的活動是走路,“作爲京都的門外漢,我總是不捨得不走路。若非走路,太多的好景說什麼也看不到。”

這點我也深有同感。幸而我也喜歡走路,總是凌晨6點多鐘就出門,一路狂走。從住處走半個多小時到伏見稻田神社;從東福寺走一個小時到清水寺;從石塀小路循着清澈的溪水走一個多小時到下鴨川公園。神社和寺廟並不是重點,路途所見纔是。這也真不是坐公交車、地鐵或旅遊車所能看到的。

但我跟舒國治在審美上也略有不同。比如他傾心於寧寧之道旁的石塀小路,認爲這條小路不能不走,“由東至西,曲曲折折,不過兩分鐘路程,我每次皆走上二三十分鐘,流連也,不捨也,細細撫看也。”這條小路確實精緻,但有時我覺得未免過於精緻,反倒不如一些家常的街道更吸引我。看到一些人家兩三平方米的狹小庭院也要種棵碗口粗的松樹,不知怎麼回事,總讓我感動得想落淚。那些松樹也是,棵棵風姿卓絕,皆可入畫,讓人賞之不盡。

不過,舒國治在有些地方還是給了我一些具體的經驗,比如遊嵐山,他說應乘火車,“JR嵯峨野線的鐵路高度約當二三樓,以此高度滑行地眺看京都,正好。”我就特意繞到京都站去坐JR嵯峨野線。比如他還寫到“另有一遊賞訣竅,車抵嵐山,不下車,繼續往龜岡坐去,中經保津峽,可在車上俯瞰峽谷間的保津川湍流,雖只一瞥,亦驚豔也。”我們果真就到嵐山沒下車,繼續坐下去,只爲了那驚豔的一瞥。

《門外漢的京都》我在去京都前散亂地讀過幾遍,去京都的飛機上又讀了一遍,在京都期間跳躍着再次讀了一遍,從京都回來繼續抽出翻讀,發現仍有沒注意到的地方。心生遺憾,但相信還有機會彌補,因爲京都這樣的城市實在值得像舒國治一樣多去幾次。

(圖片源自網絡)

聽雨夜讀 | 倖存者

聽雨夜讀 | 張漫青的敘事迷宮

聽雨夜讀 | 刀刃上的寫作

聽雨夜讀 | 理想主義抑或逃避

聽雨夜讀 | 虛實之間

聽雨夜讀 | 新年讀書計劃

聽雨夜讀 | 梁光正的光來自哪裏

聽雨夜讀 | 胡適和魯迅對傳記的不同態度

聽雨夜讀 | 借書瑣談

聽雨夜讀 | 蹭讀的樂趣

聽雨夜讀 | 讀書之樂

聽雨夜讀 | 書太多了

聲 明

《劍蘭週刊》所刊作品的微信製作發佈權歸人民公安報社副刊部所有,任何其它機構或個人的微信公號不得在未取得書面許可的前提下擅自發布《劍蘭週刊》作品。違者我們將嚴格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