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知青岁月,情系第二故乡

夏县举办“凤还巢”

暨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返乡活动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美丽的禹都大地,欢聚一堂,畅叙乡情,共谋发展。10月17日,夏县凤还巢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返乡活动在水头镇大张村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一百多名知青齐聚夏县,缅怀知青月,同第二故乡的亲人们回顾当年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峥嵘岁月。

夏县凤还巢暨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返乡活动,由中共夏县县委、夏县人民政府主办,夏县知青返乡活动北京筹备组、夏县人社区、夏县招商办、水头镇党委政府、大张村两委承办,山西宇达青铜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运城市格瑞特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协办。参加夏县“凤还巢”暨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返乡活动的有,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直主要部门负责人、水头镇党委书记、镇长,大张村两委主干及全体村民,特别是荣幸的邀请到来自北京、天津、成都等地的知青朋友们以及广东香江投资集团董事、洛阳香江万基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江,泗交知青胡弘夫人丘星影和部分嘉宾,共计500余人。

大张村党支部书记李杰介绍了大张村50年来的沧桑巨变,介绍了建立知青展馆和知青林的初衷及目的。知青筹备组代表安育中、北京知青代表刘会远、天津知青代表孙建君3位同志讲述了各位知青为这次活动的举行及知青林、知青展馆的建设付出的努力、所做的贡献及各自当年在夏县生活、工作、摸爬滚打的点点滴滴,回忆了往事的激情岁月,抒发了心中的眷恋和乡愁。村民代表卫彦州同志讲述了当年和知青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对知青朋友的难忘之情。县长樊双全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36万人民,对各位知青为夏县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也向大家展示了夏县在新时代发生的新变化新面貌新作为。同时,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夏县,支持夏县,宣传夏县,推介夏县,为夏县的发展出谋献策创造条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把夏县建设得更加美好。据了解,活动仪式前后,知青们除参观夏县重点企业、城乡发展变化,并将分别到当年夏县的十几个知青“安家落户”的村庄和老乡、老房东、老朋友座谈,观摩新农村发展新变化,为村民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知青回来了,老姐妹拥抱在一起共同诉说“战天斗地”的经历,共同回忆哭鼻子的心酸,如今,岁月的磨砺使他们头顶银丝,脸挂皱纹,记载着勇敢、坚强与艰苦创业的历史。回来了,知青和村民们在一起叙叙旧,拉拉家长,看到第二故乡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抚摸曾经用过的锄头和犁楼,在当年住过的小院留个影,还有一位知青赶巧当天70岁生日,蒸了一个大花馍寿糕,还有什么比这还充满着乡情和亲情?

1968年,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一大批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远离父母,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环境,来到祖国的贫困农村、边远山区,同广大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为了学习伟大的知青精神,教育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结合建设美丽乡村游活动,2018年3月初,大张村在水头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张村当年知青点进行了修缮,充实了当年知青时期的生活用具、农具、照片等物品和民俗文化多个部份,尤其是上百幅摄影作品。

水头镇大张村位于涑水河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有北京、天津插队知青40多人。知青回城后,村民们自发保存了他们的故居、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具,把过去的“知青之家”建成了今天的“知青展馆”,村里“知青无悔,青春万岁”、“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等标语和红色励志漫画随处可见。这些红色旅游的景点已成为深植于历史长河的红色记忆,成为激励我们艰苦奋斗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知青把大张作为第二故乡,经常联系,互相探访,叙旧话新,共谋发展。他们曾为第二故乡兴修水利,捐助建设希望小学、图书馆。全市关心关爱计划实施以来,他们和第二故乡的联系更加紧密。去年11月,夏县在北京召开了夏县知青座谈会,带去家乡人民的亲切问候,共谋夏县创新发展。今年5月,他们又回到了第二故乡,受到县领导和老乡们的热烈欢迎。他们表示,要在第二故乡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筹建“知青林”,手把手指导返乡创业者做大企业,超前发展。他们形象地说:“我们既是家乡的梧桐树,又是凤还巢”。

中国雕塑企业委员会主任、著名雕塑艺术家张保贵,曾在我县山西石英厂工作,他经过实地勘查后,与有关部门和企业洽谈,拟利用建筑垃圾在石英厂旧址搞低碳雕塑,变废为宝,变废为美,为美丽夏县添一道新绿;中国旅行社原北京分社经理赵长德,曾在我市万荣县下乡插队。他在感受到泗交厚民晋茶和大张知青文化的韵味后,情不自已,积极与有关方面联系,并介绍外地客商前来旅游观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孙建君,曾在水头镇大张村插队,他在大张村建设了图书馆,每年都要和老伴在此生活一段时间,他多次与香包厂老板刘爱国交流,指导香包厂做大做强,指导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自己珍藏的100多种香包图案无偿赠送给香包厂。老知青安玉中、刘会远、乔丹阳、卫陵彦等都尽其所能,为第二故乡的建设出谋划策、身体力行。这就是当年的知青!夏县永远的亲人!

(姚中吉 张秀峰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