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知青歲月,情繫第二故鄉

夏縣舉辦“鳳還巢”

暨知青上山下鄉50週年返鄉活動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美麗的禹都大地,歡聚一堂,暢敘鄉情,共謀發展。10月17日,夏縣鳳還巢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50週年返鄉活動在水頭鎮大張村舉行。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一百多名知青齊聚夏縣,緬懷知青月,同第二故鄉的親人們回顧當年同喫、同住、同勞動的崢嶸歲月。

夏縣鳳還巢暨知青上山下鄉50週年返鄉活動,由中共夏縣縣委、夏縣人民政府主辦,夏縣知青返鄉活動北京籌備組、夏縣人社區、夏縣招商辦、水頭鎮黨委政府、大張村兩委承辦,山西宇達青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運城市格瑞特葡萄酒業有限公司等單位協辦。參加夏縣“鳳還巢”暨知青上山下鄉50週年返鄉活動的有,縣四大班子領導、縣直主要部門負責人、水頭鎮黨委書記、鎮長,大張村兩委主幹及全體村民,特別是榮幸的邀請到來自北京、天津、成都等地的知青朋友們以及廣東香江投資集團董事、洛陽香江萬基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江,泗交知青胡弘夫人丘星影和部分嘉賓,共計500餘人。

大張村黨支部書記李傑介紹了大張村50年來的滄桑鉅變,介紹了建立知青展館和知青林的初衷及目的。知青籌備組代表安育中、北京知青代表劉會遠、天津知青代表孫建君3位同志講述了各位知青爲這次活動的舉行及知青林、知青展館的建設付出的努力、所做的貢獻及各自當年在夏縣生活、工作、摸爬滾打的點點滴滴,回憶了往事的激情歲月,抒發了心中的眷戀和鄉愁。村民代表衛彥州同志講述了當年和知青一起生活、一起勞動的場景,表達了對知青朋友的難忘之情。縣長樊雙全代表縣委、縣政府和全縣36萬人民,對各位知青爲夏縣付出的辛勤勞動和無私奉獻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也向大家展示了夏縣在新時代發生的新變化新面貌新作爲。同時,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關心夏縣,支持夏縣,宣傳夏縣,推介夏縣,爲夏縣的發展出謀獻策創造條件,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把夏縣建設得更加美好。據瞭解,活動儀式前後,知青們除參觀夏縣重點企業、城鄉發展變化,並將分別到當年夏縣的十幾個知青“安家落戶”的村莊和老鄉、老房東、老朋友座談,觀摩新農村發展新變化,爲村民經濟發展獻計獻策。

知青回來了,老姐妹擁抱在一起共同訴說“戰天鬥地”的經歷,共同回憶哭鼻子的心酸,如今,歲月的磨礪使他們頭頂銀絲,臉掛皺紋,記載着勇敢、堅強與艱苦創業的歷史。回來了,知青和村民們在一起敘敘舊,拉拉家長,看到第二故鄉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撫摸曾經用過的鋤頭和犁樓,在當年住過的小院留個影,還有一位知青趕巧當天70歲生日,蒸了一個大花饃壽糕,還有什麼比這還充滿着鄉情和親情?

1968年,爲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一大批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初高中畢業生,他們遠離父母,放棄優越的城市生活環境,來到祖國的貧困農村、邊遠山區,同廣大農民同喫、同住、同勞動,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事業上,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爲了學習偉大的知青精神,教育青少年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結合建設美麗鄉村遊活動,2018年3月初,大張村在水頭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張村當年知青點進行了修繕,充實了當年知青時期的生活用具、農具、照片等物品和民俗文化多個部份,尤其是上百幅攝影作品。

水頭鎮大張村位於涑水河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裏有北京、天津插隊知青40多人。知青回城後,村民們自發保存了他們的故居、生產用具和生活用具,把過去的“知青之家”建成了今天的“知青展館”,村裏“知青無悔,青春萬歲”、“滾一身泥巴,練一顆紅心”等標語和紅色勵志漫畫隨處可見。這些紅色旅遊的景點已成爲深植於歷史長河的紅色記憶,成爲激勵我們艱苦奮鬥的力量源泉。

改革開放以來,知青把大張作爲第二故鄉,經常聯繫,互相探訪,敘舊話新,共謀發展。他們曾爲第二故鄉興修水利,捐助建設希望小學、圖書館。全市關心關愛計劃實施以來,他們和第二故鄉的聯繫更加緊密。去年11月,夏縣在北京召開了夏縣知青座談會,帶去家鄉人民的親切問候,共謀夏縣創新發展。今年5月,他們又回到了第二故鄉,受到縣領導和老鄉們的熱烈歡迎。他們表示,要在第二故鄉發展低碳環保產業,籌建“知青林”,手把手指導返鄉創業者做大企業,超前發展。他們形象地說:“我們既是家鄉的梧桐樹,又是鳳還巢”。

中國雕塑企業委員會主任、著名雕塑藝術家張保貴,曾在我縣山西石英廠工作,他經過實地勘查後,與有關部門和企業洽談,擬利用建築垃圾在石英廠舊址搞低碳雕塑,變廢爲寶,變廢爲美,爲美麗夏縣添一道新綠;中國旅行社原北京分社經理趙長德,曾在我市萬榮縣下鄉插隊。他在感受到泗交厚民晉茶和大張知青文化的韻味後,情不自已,積極與有關方面聯繫,並介紹外地客商前來旅遊觀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孫建君,曾在水頭鎮大張村插隊,他在大張村建設了圖書館,每年都要和老伴在此生活一段時間,他多次與香包廠老闆劉愛國交流,指導香包廠做大做強,指導他們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把自己珍藏的100多種香包圖案無償贈送給香包廠。老知青安玉中、劉會遠、喬丹陽、衛陵彥等都盡其所能,爲第二故鄉的建設出謀劃策、身體力行。這就是當年的知青!夏縣永遠的親人!

(姚中吉 張秀峯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