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青年,簡稱知青,廣義是指有知識的青年,一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它是指從1968年到1978年期間,自願從城市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有初中或高中教育。據悉,知識青年的總數1000萬人以上。有一位女性,改變了知識青年的命運,她就是蕭芸。

1949年9月,蕭芸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其父是湖南大學土木系的高材生,畢業後在常德農校當校長。其母是長沙周南女校的才女,新中國成立後便在湘潭一所學校教書。

1957年,蕭芸的父親受到大環境的影響,被除去了校長職務。1965年夏天,蕭芸報名上山下鄉,與80多名青年一起來到姜畲鎮,組建了湘潭姜畲知青茶場。1968年底,她又去了姜畲鄉老虎巖生產隊。由於這裏非常偏僻,很多人都不願意來,她不怕困難,敢爲人先。

在這裏,蕭芸認識了大隊支書的弟弟李開彥,比自己大兩歲。李開彥畢業於南昌航校,被分配到株洲331廠工作。家裏急着給他找一門親事,便看上了蕭芸。她對男方的條件比較滿意,再加上自己也想找一個依靠。於是,兩人第三次見面時,便領了結婚證,並舉行了婚禮。1977年,蕭芸生下了一個女兒。

1979年7月,在鄉中學當民辦教師的蕭芸收到了一封湘潭縣公安局寄來的信。信中說同意將她和女兒農業戶口轉爲城市戶口。就這樣,她結束了14年多的知識青年生活,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機器廠南華幼兒園當了一名老師。

那段時間,下鄉的知青紛紛回到城市,遇到了很多困難。尤其是那些因下鄉而錯過上大學的人,回城後工齡得從零開始算起,意味着他們在農村十幾年的勞動成果都被抹滅了。他們心有不甘,於是委託蕭芸寫了一封信,要求把農齡改爲工齡。他們承諾信寫好後會簽名,如果蕭芸因爲此事出了什麼差錯,孩子將會由大夥兒照顧。

1982年國慶節,蕭芸經過深思熟慮,終於寫好了這封請願信。寫完信後,她請了三天假,回到老家幫父母做了一些事,向丈夫坦白了此事,做了最壞的打算。後來,這封信幾經輾轉,驚動了國家最高領導人。領導人看了這封信後,對信做了重要批示。1988年6月,國家下發文件規定知青的農齡一律算作工齡。

蕭芸的這封被稱爲“知青福音書”,改變了上千萬人的命運,讓他們在晉級、評職稱等方面都享受到了種種好處,也是對他們十多年的付出的一種肯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