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事情沒有一如既往地發展下去,她的生活被知青返程潮給打破了,當時也有許多像蕭芸一樣的人,在農村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卻要回到城市,離開在農村生活的家。當年文革時期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去農村鍛鍊自己,學習農活知識,於是浩浩蕩蕩的知青隊伍離開城市,去建設農村,在他們中不乏當今各界的領導、精英,改變命運的或許不是77年恢復高考,正是上山下鄉這段時間,讓他們有了對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我國有着一段難以啓齒的歷史,我們每次談到它都在極力掩蓋,想要把這段暗淡無光的歲月藏起來,而每一次提及,都是揭開一層痂。

  但對於處於事件中心,命運被改寫的人們來說他們或許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不幸,而是被他們記住的最幸運的事情。我們把這段歷史叫做文革,把這樣一羣人叫做知青。當年文革時期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去農村鍛鍊自己,學習農活知識,於是浩浩蕩蕩的知青隊伍離開城市,去建設農村,在他們中不乏當今各界的領導、精英,改變命運的或許不是77年恢復高考,正是上山下鄉這段時間,讓他們有了對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主人公便是如此,她名叫蕭芸,湖南人,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是校長,母親是老師,典型的知識家庭。在父親被打爲“右派”的八年後,她主動報名上山下鄉,一起和89名知青下鄉改造農村。三年後,原來的知青茶場解散,她選擇了沒有人願意來的更加偏遠的山村。在這裏,她結識到了朋友,還認識了自己的丈夫,和他結婚,生下來一個可愛的女兒。因爲生活在農村久了,蕭芸變得沉穩,也更加喫苦耐勞,變成一個忍耐付出的婦女形象。

  然而事情沒有一如既往地發展下去,她的生活被知青返程潮給打破了,當時也有許多像蕭芸一樣的人,在農村結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卻要回到城市,離開在農村生活的家。在回城之後,蕭芸將女兒的戶口也遷到城市,自己在一所幼兒園裏當老師。

  再後來另一件事讓蕭芸成爲輿論中心。在知青好友的請求下,蕭芸給上級領導寫了一封信,被稱作“知青福音書”,在這封信裏,蕭芸提出了八千多萬知青的訴求:就是將農齡改爲工齡。顧名思義,就是將知青們上山下鄉在農村建設的時間改爲工作的時長,因爲在知青們返城後,工齡從零開始計算,有的知青十幾年的農齡在回到城市後什麼也不是,就好像白白浪費了十幾年的青蔥歲月。

  一開始,朋友們以她文筆好爲理由請求她寫一封信上報訴求,她是猶豫不決的,如果不順利,也許她的女兒就沒有了媽媽,一切都付之東流。她的知青朋友又向她擔保,如有不測,他們一定會將蕭芸的女兒撫養長大,解決了蕭芸的後顧之憂,於是她將信提交到報社,幾經週轉,上級領導看到了知青的訴求,有關部門決定着手改革知青的工齡問題。可以說蕭芸用一己之力,改變了知青們共同的命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