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事情没有一如既往地发展下去,她的生活被知青返程潮给打破了,当时也有许多像萧芸一样的人,在农村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却要回到城市,离开在农村生活的家。当年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农村锻炼自己,学习农活知识,于是浩浩荡荡的知青队伍离开城市,去建设农村,在他们中不乏当今各界的领导、精英,改变命运的或许不是77年恢复高考,正是上山下乡这段时间,让他们有了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我国有着一段难以启齿的历史,我们每次谈到它都在极力掩盖,想要把这段暗淡无光的岁月藏起来,而每一次提及,都是揭开一层痂。

  但对于处于事件中心,命运被改写的人们来说他们或许更多感受到的不是不幸,而是被他们记住的最幸运的事情。我们把这段历史叫做文革,把这样一群人叫做知青。当年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农村锻炼自己,学习农活知识,于是浩浩荡荡的知青队伍离开城市,去建设农村,在他们中不乏当今各界的领导、精英,改变命运的或许不是77年恢复高考,正是上山下乡这段时间,让他们有了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位主人公便是如此,她名叫萧芸,湖南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是校长,母亲是老师,典型的知识家庭。在父亲被打为“右派”的八年后,她主动报名上山下乡,一起和89名知青下乡改造农村。三年后,原来的知青茶场解散,她选择了没有人愿意来的更加偏远的山村。在这里,她结识到了朋友,还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和他结婚,生下来一个可爱的女儿。因为生活在农村久了,萧芸变得沉稳,也更加吃苦耐劳,变成一个忍耐付出的妇女形象。

  然而事情没有一如既往地发展下去,她的生活被知青返程潮给打破了,当时也有许多像萧芸一样的人,在农村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家庭,却要回到城市,离开在农村生活的家。在回城之后,萧芸将女儿的户口也迁到城市,自己在一所幼儿园里当老师。

  再后来另一件事让萧芸成为舆论中心。在知青好友的请求下,萧芸给上级领导写了一封信,被称作“知青福音书”,在这封信里,萧芸提出了八千多万知青的诉求:就是将农龄改为工龄。顾名思义,就是将知青们上山下乡在农村建设的时间改为工作的时长,因为在知青们返城后,工龄从零开始计算,有的知青十几年的农龄在回到城市后什么也不是,就好像白白浪费了十几年的青葱岁月。

  一开始,朋友们以她文笔好为理由请求她写一封信上报诉求,她是犹豫不决的,如果不顺利,也许她的女儿就没有了妈妈,一切都付之东流。她的知青朋友又向她担保,如有不测,他们一定会将萧芸的女儿抚养长大,解决了萧芸的后顾之忧,于是她将信提交到报社,几经周转,上级领导看到了知青的诉求,有关部门决定着手改革知青的工龄问题。可以说萧芸用一己之力,改变了知青们共同的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