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樂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積澱出衆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南樂文廟頗負盛名,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豫北地區發現時代最早、保存現狀最好的明代建築。2000年南樂文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命名爲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樂文廟建築羣,歷經明清兩代,其建築本身記錄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建築藝術,同時也記錄了當時的政治與歷史。過去是南樂人民展現文風高尚的標誌,而今是豫北唯一保存較好的古建築羣體,成爲現今人們體驗傳統文化、瞻仰孔子勝蹟、探研中國古建築藝術成就的絕佳去處。

南樂文廟目前除大成殿和崇聖祠得到基本的保護外,院落規模有限,東院牆距離大成殿也僅有幾米遠,展示利用條件很差,如果不主動出擊尋求文廟保護與展示利用的提升擴展,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得不到完全體現,其最終也將被人們所遺忘,其結果可想而知。

南樂縣委、縣政府在制定最新城市發展的規劃當中將古城歷史格局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已經編制完成的《南樂縣城鄉總體規劃》緊密結合國家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戰略,着重打造“豫北地區文化旅遊目的地”,塑建“古今文化時空走廊”,重構“武廟—城隍廟—文廟軸線空間序列”。

南樂文廟復建項目是在原址依據文廟歷史格局恢復其餘建築,復原後南樂文廟建築羣由三路院落構成,由西向東依次爲學宮、文廟和文昌宮,是典型的廟學一體、左廟右學的佈局形式。中路文廟是以大成殿爲核心的祭祀建築羣,主要功能是承擔表達儒家禮儀道統的象徵職能,是祭祀儒學創始人孔子的神聖場所。西路學宮是以明倫堂爲中心的學署建築羣,是供學子讀書、老師講學的主要建築。東路文昌宮主要用於供奉文昌帝君。

南樂文廟的復原,是南樂古城完整歷史格局的重要補充,是全縣人民對城市情感認同的重要一筆。

爲了保護南樂城區豐富文化遺產,做好文廟風貌恢復工作,南樂縣政府決定對文廟周邊改造項目範圍內的房屋進行徵收。

2018年11月,南樂縣迅速成立文廟片區拆遷安置指揮部,由縣級領導任指揮長,作爲該項目的直接負責人負責具體項目徵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的指揮、協調與管理。相關部門單位分管領導、項目所在鄉鎮的鄉鎮長爲成員,負責協助項目指揮長實施徵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指揮部堅持每週例會制度,強化工作安排落實,推動文廟片區拆遷安置工作有序推進。

據瞭解,此次拆遷安置最大的亮點是—南樂縣委、縣政府提供過渡週轉房,截至目前爲止尚屬南樂首例。過渡安置在陽光花園北區1號樓和3號樓。

永久性安置房位於南湖路北側,平安路西側,南興路東側,由南樂縣城投公司建設,拆遷前永久性安置房開始動工。

塑造歷史風貌與現代城市生活和諧相融,環境宜人,令人更加期待建成的那一天啦!來源:大樂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