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的生理運動

肩關節的生理運動包括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包括水平內收和外展),旋轉(包括旋內和旋外);

附屬運動包括分離,長軸牽引,擠壓,前後向滑動等。 肩關節鬆動術相關概念

1、治療時間

治療時每一種手法可以重複3~4次,每次治療的總時間在15~20分鐘,可以每天或隔1~2天治療1次 。

2. 治療反應

輕微的疼痛多爲正常的治療反應,通常在4~6小時後應消失,如第二天仍未消失或較前加重 ,手法強度太大,應調整強度或暫停治療一天 ,如果經3~5次的正規治療,症狀仍無緩解或反而加重,應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方案 。

3. 禁忌證

關節活動已經過度、外傷或疾病引起的關節腫脹(滲出增加)、關節的炎症、惡性疾病以及未癒合的骨折。 具體操作舉例

1. 分離牽引

經驗分享適用於肩關節關節囊緊張攣縮,尤其是胸小肌緊張疼痛有一定效果。力量方向要把控好,內側手的拇指放在腋前鎖住肱骨頭的前後代償移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休息位(肩外展約50度,前臂中立位)。

治療操作要領:

1) 站在患者的軀幹及外展上肢之間;

2) 外側手托住上臂遠端及肘部;

3) 內側手四指放在腋下肱骨頭內側,拇指放在腋前。

分離方向和時間:內側手向外側持續推肱骨約10秒鐘,然後放鬆,操作中要保持分離牽引力與關節盂的治療平面相垂直。

實例操作:

2. 長軸牽引

經驗分享:比較適合用於關節囊內的鬆動,當關節內壓變化或積液引起腫痛,脹痛,痠痛時使用這手法有較好效果,但是要注意手法持續均勻用力,慢慢變動分離的力量,否則引發更大的肩關節內壓改變。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稍外展 。

治療操作要領:

1) 站在患者的軀幹及外展上肢之間;

2) 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

3) 內側手放在腋窩拇指在腋前 。

分離方向和時間外側手向足的方向持續牽拉肱骨約10秒,使肱骨在關節盂內滑動然後放鬆,操作中要保持牽引力與肱骨長軸平行。

實例操作:

3. 上下滑動

個人經驗:這算是複合手法,其實這個是分離和長軸的結合,滑動時要注意鬆動手法等級,不能向前下方拉動過猛,適合對肩周炎,肩袖損傷疼痛較輕的患者。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稍外展 。

治療操作要領:

1)治療師站在軀幹一側,雙手分別握住肱骨近端的內外側;

2)內側手稍向外作分離牽引,同時外側手將肱骨上下推動。

實例操作:

4. 外展擺動

經驗分享:當將患者的患肢外展超過90度時,需要進一步增加外展的活動範圍,就需要使用這個方法了,注意內側手扣住肩胛骨,手指壓在肩旁上,否則,就容易出現鬆動時聳肩動作的發生。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至活動受限處,屈肘90度,前臂旋前 。

治療操作要領:

站在外展上肢與軀幹之間,內側手從肩背部後方穿過,固定肩胛骨,手指放在肩上,外側手托住肘部,並使肩稍外旋和後伸。 外側手將肱骨在外展終點範圍內擺動。

實例操作:

5. 外展向足側滑動

作用:增加肩外展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側臥位,上肢外展90°,屈肘約70°,前臂旋前放在治療師前臂內側。

治療操作要領:

1)坐在患者外展肩的外側;

2)外側手握住肘關節內側;

3)內側手虎口放在肱骨近端外側,四指向下;

4)外側手稍向外牽引;

5)內側手向足的方向推動肱骨。

實例操作:

6. 前後向滑動

作用:增加肩前屈和內旋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處於休息位。

治療操作要領:

1) 治療師站在患側肩關節的外側;

2)上方手的手掌放在肱骨頭上;

3)下方手放在肱骨遠端內側,稍稍將肱骨拖起;

4)上方手將肱骨的近端由前向後推動。

實例操作:

7. 後前向滑動

經驗分享:這三種方法都是可以增加肩關節的後伸和外旋活動範圍 ,鬥氣時後伸的活動度,但個人平時使用第三種方法,處理簡單有效,省力比較合適於我。

▼ 後前向滑動1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放在體側,屈肘,前臂旋前放在胸前。

治療操作要領:

治療師站在患側肩關節的外側,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後方,其餘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前方

鬆動方向和時間:雙手拇指同時將肱骨頭向前推動。此手法也可以在患者側臥位是操作

實例操作:

▼ 後前向滑動2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稍外展,屈肘,前臂旋前放在治療師內側上肢肘窩處。

治療操作要領:

站在患側肩關節外側,外側手握住肱骨近端外側,內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內側。

鬆動方向:外側手將肱骨由後向前推動。

實例操作:

▼ 後前向滑動3

患者體位:俯臥位,患者肩關節放在治療牀邊緣,肩前方墊一毛巾,上肢外展,上臂放在治療師內側大腿上。

治療操作要領:

站在外展的上肢與軀幹之間,內側手放在肱骨近端後面,外側手放在肱骨遠端前面。外側手固定。內側手將肱骨向前推動。

實例操作:

8. 側方滑動

作用:這事一個附屬運動爲生理運動服務的最直接的證明,側方滑動,就是想要近增加肩水平內收活動範圍 ,注意滑動範圍不宜太大,單次鬆動處理要注意循序漸進。

患者體位:仰臥位,上肢前屈90度,屈肘,前臂自然下垂

治療操作要領:

站在軀幹一側,內側手握住肱骨近端內側,外側手握住肱骨遠端及肘部。外側手固定,內側手向外側推動肱骨。

實例操作:

9. 水平內收擺動

作用:當出現肩周炎患者,增加肩關節水平內收活動範圍,在做搭肩或者說是在爲全範圍的水平內收運動做準備工作 。

患者體位:坐位,肩前屈90度,屈肘,前臂旋前,手搭在對側肩上。

治療操作要領:

站在患肩後方,同側手托住患側肘部,另一側手握住搭在對側肩部的手。雙手同時將患側上肢做水平內收擺動。

實例操作:

10. 後向前轉動

患者體位:健側臥位,患側在上,肩稍內旋,稍屈肘,前臂放在身後

治療操作要領:

站在患者身後,雙手拇指放在肱骨頭後面,其餘四指放在肩部及肱骨近端前面,雙手拇指同時由後向前轉動肱骨。

實例操作:

11. 內旋擺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90度,屈肘90度,前臂旋前。

治療操作要領:

站或坐在患側肩關節外側,上方手托住肘部,下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上方手固定,下方手將前臂向牀面運動,使肩內旋。

實例操作:

與外旋擺放相類似。

12. 外旋擺動

患者體位:仰臥位,肩外展,屈肘90度。

治療操作要領:

站或坐在患側肩關節外側,上方手握住前臂遠端及腕部,下方手托住肘關節前面,上方手將前臂向牀面運動,使肩外旋。

實例操作:

13. 肩胛胸壁關節鬆動手法

經驗分享在處理很多肩背部疼痛的病人後,發現多數患者在斜方肌,岡上肌,小圓肌以及肩胛內的痛點明顯,其中肩胛內肌的患者最多。能夠增加肩胛骨活動範圍。

患者體位:健側臥位,患側在上,屈肘,前臂放在上腹部。

治療操作要領:

面向患者站立,上方手放在肩部,下方手從上臂下面穿過,拇指與四指分開,固定肩胛骨下角。雙手同時向各個方面活動肩胛骨,使肩胛骨分別作上下抬、下降、前伸(向外)、回縮(向內)運動,也可以把上述運動結合起來,做旋轉運動。

實例操作:

來源:康復匯

責編:烽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