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裏在描繪情愫時,常出現帶“心”字的物事,小編小時候讀到晏幾道的“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對小蘋的衣裳印象很深。羅衣上繡的“心”字當是篆體,故可作爲圖案;“兩重心字”,也有“心心相印”之深情密意,想必這也是小晏在“夢後樓臺,酒醒簾幕低垂”時難以忘懷的吧(《臨江仙·夢後樓臺高鎖》)。

這是小編名字的來歷哈哈,也有點“琵琶弦上說相思”的曲意。

兩心相印雙垂耳

宋代詞人周邦彥有一首《醜奴兒》詞:

酒熟微紅生眼尾。半額龍香,冉冉飄衣袂。雲壓寶釵撩不起。黃金心字雙垂耳。

愁入眉痕添秀美。無限柔情,分付西流水。忽被驚風吹別淚。只應天也知人意。

詞意大概是一位微醺的女子雙頰緋紅,直至眼角,而衣袂間則飄散着名貴的龍涎香的香氣;此時,她的雲鬢有些松墜,所戴寶釵也壓得低斜,她伸出纖手試圖整理,卻無法把沉甸甸的青絲攏緊,這一動作只是讓耳畔一雙“心”字金耳墜跳蕩不已,顯得格外的不安分。這上半闕中女性微醉時的神態魅力,忍不住讓讀者們浮想此情景,心神搖曳。

讀到這裏,大家有沒有對宋代的這對耳墜很好奇,垂蕩在耳畔的金色“心”字到底是什麼樣?如何才能讓一個漢字出現在耳飾上而不顯得蠢笨生硬呢?

其實,在考古發掘中就出土過這樣的實物,2015年末浙江博物館的《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大展上,便展出了帶有心字紋的宋代耳環。千百年前的一句詞,後人終於能對照實物遙想宋代女子的形象,品味字裏行間的美意。

銀鎏金同心結龜遊疊勝耳墜(一對)

南宋 1982年浙江德清武康銀子山出土

德清縣博物館藏

耳墜爲兩個疊勝相合的立體結構,一隻龜倒趴於疊勝上,口銜環,環下連接物已失。疊勝下連一“心”字圖案,再下懸流蘇。

這對“銀鎏金同心結龜遊疊勝耳墜”讓我們看到,在雅緻的宋人手裏,如果讓心字出現在耳環上,那絕對不是單單把字掛在細鏈子上那麼簡單:)

耳環的上半部分爲“疊勝”,即兩個菱形豎向相連。菱形之內部爲四瓣花式的鏤空花紋;外側尖角上則飾以三環形成的三瓣花,這些小環恰好可以充當吊環,兩側尖角的環上吊着小巧的鎏金銀幡。疊勝上還綴有一隻頭朝下的立體小龜,其口銜環,原先掛着的小飾件已佚失。

疊勝之下以活環串起一個銀片打造的心字,心字的造型加以圖案化處理:三點與橫鉤融成一體,保留字樣的外形,中間鏤空,但呈現橫鉤的鉤尾,既強調了字形,又讓紋樣活潑輕巧。心字飾件下緣有一個細孔,以活環吊着一隻春幡。

整串耳環爲銀質,但依稀可見當年的通體鎏金,可以想象昔日那微醉的女子伸手攏整發髻的時候,會是何等的玲瓏跳蕩,明光閃閃啊,當然也會襯得佳人更加明豔照人。

這對惹人興味的耳墜,不僅在於出現了心字,其上下飾件也頗有意義——上面是一個疊勝吊着小春幡,下面則是一個略大些的春幡。

明代仇英 漢宮春曉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要知道,宋人沿襲前代風俗,每到立春日或正月初七,用金銀箔紙絹裁剪成綵勝、春幡戴在頭上,營造迎春氣象。“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東京夢華錄》),范成大的《鞭春微雨》中也描寫了“幡勝絲絲雨,笙歌步步升”的場景。

明代仇英 漢宮春曉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美人頭上的紅色春幡——

明代仇英 漢宮春曉圖 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仇英 臨宋人畫冊 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這類裝飾,同樣出現在頭飾上,如史浩《喜遷鶯·立春》中“最好是,看彩幡金勝,釵頭雙結”,“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辛棄疾《漢宮春·立春》)。

臨安市博物館藏楊嶺窖藏 南宋 銀鎏金幡勝式簪

因此,這對同時吊有疊勝與春幡的耳墜,應該是立春日或者春天的應景首飾,固然在其他日子也可以戴,但對耳墜的主人來說,到了春天,那一定要以之“雙垂耳”呀。

我們可以大膽猜想一下,也可能是她收到了某位公子的禮物,因爲耳墜上的同心結與方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是象徵愛情的定情信物,取意“永結同心”。所以也纔有兩顆“心”懸掛於其上,他的心也彷彿伴着佳人耳畔,在春風裏隨着蓮步輕搖動。

明代仇英修竹仕女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

心字垂耳,三星在天

把心字變爲首飾上的紋樣,在目前發現的宋代文物中還有另外一例——那是一件吊在霞帔之下,作爲壓腳的玉帔墜。這件透雕玉帔墜呈滴珠形,尖頂爲一朵蓮花,其下以茨菇葉和蓮蓬象徵蓮塘滿池嬌的景象,再下爲一對相向展翅的鴛鴦,兩兩相望。底部則爲一“心”字,三個點處理得宛如流雲,點與鉤的表面上也佈滿線刻的流雲紋,顯得細膩靈動。

南宋透雕玉帔墜 浙江新昌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季氏墓出土 浙江新昌博物館藏

另外,在定陵出土的明代帝后飾物中,也出現了兩件以心字爲紋飾的首飾:

其一爲孝靖皇后的一對鎏金銀簪,簪頭花的下半部爲一個心字,心字之上以銀絲彎成花瓶的輪廓,瓶口上升起三片葉,中間有一小插管,當年大概插有花飾;另有一對金絲也從瓶口翹起,分揚向兩側,各頂一片茨菇葉。花瓶底部同樣分出兩條銀絲,頂頭綴以春幡形小飾件。

定陵出土的一對金心字簪

其二則是萬曆皇帝的背鈕式帶環之一,單純以一個“心”字形成正面的紋樣,心字的三點分別鑲以黃寶石、紅寶石和藍寶石,光芒閃耀,輝映奪目。

對於古人來說,出現在首飾上的“心”字,是否還帶有什麼特殊含義呢?

宋人曾慥《高齋詩話》中有這樣一則軼事,“少遊......又贈陶心兒詞曰‘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謂‘心’字也。”說秦觀曾經愛戀一個叫陶心兒的營伎,寫下了《南歌子·玉漏迢迢盡》贈給她,終句爲“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勾畫出“心”字——三星正好是心字的三個點,而殘月猶如心字的橫鉤,將情人的名字暗藏在描繪天邊景色的淡淡詞句裏,不可不謂之浪漫。

不過,我們也能倒過來說,心字亦可以象徵“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這就意味着,一個“心”字,實際上代表着閃耀在一鉤月牙之上的三星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裏,有三組“三星”代表不同的星宿,即參宿三星,心宿三星和河鼓三星。那麼推測起來,以“心”字象徵三星高浮於月鉤之上,很可能是象徵心宿三星,因爲心字本身又對應着此星宿的名稱。

心宿二又名大火,爲“心宿三星”的主星,而在西方星座系統中它是天蠍座之心。(圖片來源於網絡)

關於三星最著名的詩句,無疑是《詩經》中的“綢繆束薪,三星在天”,歷代儒家學者都將“三星”理解成婚姻嫁娶的天文信號,說三星出現在天空上時,乃是一年中適合婚嫁的日子。於是,後人的文章中便多了個典故,當談論到婚姻時便援引“三星在天”這一句。到了明代,名劇《玉合記》中有這樣的唱詞:“姐姐他相女配夫,韓郎爲君擇婦。佳人才子,真如二曜經天;吉日良宵,試看三星帶月。”把“三星在天”發展爲“三星帶月”,用以祝福美好的婚姻。可見,三星帶月的意象及寓意,在傳統文化中已約定俗成,衆所周知。

代表心宿的心月狐,這位星君總是給人帶來神祕感。據說,心月狐總是和人間桃花運有些聯繫的。

明代版畫《詩餘畫譜》中,柳永《二郎神·七夕》的配圖出現了三星高懸月牙之上的夜空,不過這裏的三星是指織女星座,下方連爲一線的三星則爲河鼓三星即牽牛星座,因此是在反映七夕之夜“二曜經天”的天文場景。

這樣一看,宋代透雕玉霞帔墜的寓意便很明確了,鴛鴦與心字的組合,自然是象徵婚姻美滿,感情和諧。

一顆紅心天南掛

那麼其他幾件飾品也是這意思嗎?

定陵出土一對金心字簪 局部

萬曆皇帝的心字金帶扣

明代皇后的瓶花心字對簪可能也有類似的寓意。《酌中志》裏記載,明代宮中,凡是吉慶場合,都要插戴帶有吉祥含義的飾品,像皇子皇女誕生、婚禮以及上尊號、冊封大典之類,要帶有“萬萬喜”文字及圖樣的簪釵。如此說來,瓶花心字對簪象徵婚姻如花葉一樣繁茂興旺,很適合這類場合。順便要說一句的是,到了明代,心宿三星變爲福、祿、壽三星,孝靖皇后瓶花心字簪,也有可能是這一寓意。

至於萬曆皇帝的心字帶扣,當然不大可能是象徵愛情婚姻或者新年吉祥。須知,心宿在古代天文中意義重大,“中間一顆爲大火星心宿二(天蠍座α),故稱火或大火。這是銀河系中最大的紅超巨星,全天第十四位亮星,懸掛在天上似一團熊熊之火,呈火焰般的紅色,在衆星的襯托下,猶如導航的燈塔”(陸思賢、李迪《天文考古通論》),所以也名“天王”

心宿中的主星心宿二,在古代星相學中代表帝王

據《尚書》記載,遠古時候,夏至那一天,心宿二恰好顯現在上中天,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日,因此古人根據心宿二的位置來判斷自春入夏再轉秋天的歲時。至今,則是到農曆夏季五月的時候,心宿會高掛南天。所以,這個心字帶扣,無疑是皇帝本人的象徵,象徵他高居正中,照耀天宇,俯視萬民的權威位置。

總之,出現在傳統飾物中的心字紋,不僅是定情信物,寓意着愛情幸福婚姻美滿,還象徵三星浮現在月牙的上方,即“三星高照”,寄託了古人之於三星的美好願望。

《美成在久》2019年新刊

現已發售,歡迎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