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年十月,金帥斡離不要求宋廷遣肅王趙樞爲人質,換回康王趙構,方纔退兵。

然而,沒過半年,金廷以宋朝圖謀聯合西遼顛覆金國爲藉口,再挑兵釁,仍由粘沒喝、斡離不爲左、右副元帥,統兵大舉攻宋。

是年十月,在金兵直指東京汴梁的危急關頭,在金營被扣留下來的王雲讓人給宋廷送信,信上說:“金國願與宋朝講和,但皇帝須向金國皇帝進獻五輅(古時帝王所乘坐的五種專車)、冠冕,並上尊號。此外,還要求宋廷必須讓趙構作爲使臣前來談判,和議纔有成功的希望。”當初趙構出質金營,斡離不非要宋廷將他換回不可,結果肅王趙樞一去不復返。如今粘沒喝與斡離不又點名要趙構爲使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或許,粘沒喝與斡離不看中了趙構膽小懦弱的性格特點所以才選擇他作爲談判的對手。

宋欽宗聞訊,大喜過望,立即派趙構爲使,帶着車輅,至金營與金帥講和。

十一月初,趙構進宮向宋欽宗辭行,宋欽宗對趙構“撫慰甚厚”,並賜以玉帶,對趙構此番出使議和寄予了莫大的希望。

趙構尚未出發,王雲從金營中回來了,並帶來了一個很不好的消息:金人的議和條件中又增加了一個,即宋廷必須將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之地割與金國,不然將進取汴都。此消息一傳出,頓時“中外大駭”。

宋欽宗早已被金兵嚇破了膽子,此時此刻,只要能使金國退兵,不用說割三鎮,就是割多少鎮,他也會答應。於是,在王雲多,宋欽宗不顧梅執禮、孫傅、呂好問、洪芻、秦檜、陳國材等大臣的反對,命趙構立即出使金營,王云爲副使。除了向金主進獻袞冕、車輅外,還答應將太原、中山、河間割與金國,並尊金主爲皇伯,上尊號爲“大金崇天繼序昭德定功休仁惇信修文成武光聖皇帝”。

既然宋欽宗尊金太宗爲“皇伯”,那麼,宋欽宗便成了“皇侄”,即兒子輩,如此自甘做“兒皇帝”,可謂石敬塘後第一人。再看宋欽宗爲金太宗所上的“尊號”,恨不能將所有好字眼都用上,讀了真令人肉麻!

趙構等出京,行至長垣,老百姓們喧呼遮道,頂盆焚香,請求趙構等速作戰備,不可北去敵營。趙構不敢違旨,不聽百姓們的勸阻,遂經長坦至相州。磁州的宗澤聞知康王一行已抵相州,便前往迎謁,宗澤對趙構說:“肅王一去不復返,如今金人又詭辭騙大王前去,其兵已迫近京師,復去何益?願大王勿行!”趙構聞言,猶豫不定,乃隨宗澤先至磁州。

進磁州城後,趙構率王雲等人去拜謁嘉應神祠,想在此關鍵時刻,求神靈爲之決斷進止去留。從嘉應神祠出來後,忽見路邊站滿了百姓,他們也如長垣老百姓那樣,在道旁請願,勸康王勿至金營。

王雲跟在趙構的身後,大搖大擺地走出了祠廟。突然,老百姓們指着王雲喊道:“清野之人,真奸細也!”遂一擁而上,執王雲而殺之。

王雲被殺之由,據汪伯彥《建炎中興日紀》記載,澤宗與王雲平日就不和,見磁人說王雲是細作,這就正中了澤宗的下懷,“略不彈壓”,眼看着磁州百姓們把王雲給殺死了。據後世史家考證,王雲之死,實乃犯衆怒所致。王雲出使金國時路過磁州和相州,曾勸守臣將兩城近郊一帶的民居全部譭棄,將老百姓的糧食集中到城中,堅壁清野以固守城池,結果使城郊老百姓無家可歸,衣食無着,怨聲載道。此時王雲又力勸趙構出使金國,與金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議和,遂引起衆怒,導致身死。汪伯彥因爲與黃潛善串通一氣,排擠宗澤,所以纔在書中誣陷宗澤。

眨眼間,副使王雲被殺,趙構被嚇蒙了,只得留在磁州,不敢再提出使金國之事。

這時,斡離不得知康王已至磁州一帶,乃派騎兵馳至磁州城下,尋訪趙構。

趙構在磁州很不安,如坐鍼氈。他畏懼磁州百姓的忠勇剽悍,也不敢隻身前往金營。恰在此時,汪伯彥讓人給他送信,請他前往相州,再相機而動。趙構大喜。忙派人找了一條通往相州的小路,乘着黑夜無人的時候出發,磁人沒有一個人知道。

至相州地界,汪伯彥已率所部兵馬在黃河邊迎接。趙構一見汪伯彥,頓時有了一種脫離大難的感覺。他對汪伯彥說“他日見了皇帝,我一定推薦你做京兆尹。”汪伯彥字廷俊,祁門人。此人與黃潛善是趙構登基後首先重用的兩個奸佞之臣,向來“汪黃”並稱。他受趙構器重,自此而始。

趙構從此便留在相州徘徊觀望。

而在此之後傳來的消息也頗爲不妙:金兵長驅南下,沒有受到什麼像樣的抵抗,就已兵臨汴京城下。在此情況下,顯然不是議和之時,故趙構繼續留在相州,等候宋欽宗的詔旨。

應該說,若非宗澤及磁州百姓阻攔趙構繼續北上,若王雲不被磁州百姓所殺,趙構肯定會前往金營,也肯定會與趙樞一樣,將一去不返。趙構倖免大難,應首先歸功於抗金名將宗澤。而奇怪的是,趙構一見傾心的,卻是汪伯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