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记得去年的点点滴滴,如今回想起来不禁感慨万千,感慨他们的天真,感慨他们的坚强,感慨他们的潜力。透过那份他们带给我的感动和快乐,我不禁会想,其实,我和他们一样,我们自身都缺少很多东西,但是我们最缺少什么呢?这个问题我问过许多人,而几乎所有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都有一定道理,也都对,但是却迟迟不能说服我自己继续追问的心。

中国军人最缺的是什么?不要等战争来临再追问

追问:我们缺失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想一个军人随随便便都可以说出许多比较好的,比较对的答案。比方说,有人告诉我说:兄弟啊,跟我们战士学员相比,你除了体能跟我们相比有不小差距,更重要的是你还很缺指挥能力啊!也有人告诉我说:从我们教员的角度来看,其实你们学员呢,现在就缺一种完备的思维方式,你们不能够很好地去考虑问题,不能够从多角度、多个方面去分析问题,不能够条理清新地去解决问题,这是你们缺失的。还有人告诉我说:你见过真正的部队是什么样吗?你知道部队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吗?这个样子,将来怎么在部队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还有人告诉我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答案都说服不了我,直到前些日子我看到有同学在看早前播的那部电视剧——《亮剑》,对呀!我们最缺的其实不就是片中提到的“亮剑精神”吗,或者说是“血性”。

中国军人最缺的是什么?不要等战争来临再追问

一、何为血性?

血性是军人的脊梁,是军队取得胜利的法宝。如果说军人是一把一把利剑,那么血性就是锋利的剑刃。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血性是敢于担当的勇气。古语云:“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意思就是讲,打仗虽然有方法,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勇气。对于20世纪50年代的那场战争胜利的解读,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两支军队:美军是“钢多气少”,而志愿军是“钢少气多”。很显然,最后是“气”战胜了“钢”,而这气就是我们所说的勇气,就是军人的担当,就是军人的血性!

血性是逢敌必亮剑的霸气。李云龙曾说:“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军人必须敢于亮剑,像《亮剑》中的那个骑兵连长一样,纵使战斗到最后一人,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凶残敌人,也勇于冲锋,毫无惧色,令日军都深感尊敬和胆寒。

中国军人最缺的是什么?不要等战争来临再追问

二、血性都去哪了?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血性对军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就类似于我们身体里的钙,一旦缺失,就易得“软骨病”,从而丧失斗志,难挑重担,甚至一败涂地。

庸俗、媚俗文化乱象的侵蚀消磨了我们的斗志。如今,社会价值观多元,西方文化的侵袭以及国内各种扭曲价值观的节目,都对我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同学经常开完笑说一句:一看“糗百”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虽然是玩笑话,但是足以反映出当今的各种文化乱想对我们斗志的消磨。

功利、私利价值取向冲击左右了我们的追求。如今,有人参军已经背弃了国家对军人最原本的要求,他们干工作不以集体利益为重,首先想到自己是否能得到好处,对“名利双收”的事就拼命干,对无利可图的事就简单应付;为追求一己私利,到处托人情、找关系的也大有人在,有的甚至在背后搞小动作、打小报告。其实,这些行为和现象的存在,都是因为掉进了名利的陷阱,从而左右了我们对使命的追求,也丧失了军人应有的血性。

中国军人最缺的是什么?不要等战争来临再追问

三、血性何处归?

坚定信念,铸牢“血性”之魂。“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句话,道出了一切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思想。信念作为军人的精神支柱,倘若发生动摇,那么我们将不可能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军人的血性必须以坚定的信念作支撑。我们应自觉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大力强化血性精神。

刻苦训练,健壮“血性”之骨。俗话说:战争是流血的训练,训练是不流血的战争。古今中外,任何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无不是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威武之师。我们看美国的“老油条”——101空中突击师和82空降师,从一战打到二战,再从海湾战争打到伊拉克战争,这支空降劲旅之所以能成为战场的常客,能成为任何时期战场的宠儿,根本原因还是在日常中有贴近和瞄准实战的训练,而在那种残酷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血性得以培育。

其实,作为一名军人,真的得时常问问自己最普通的两个问题:不能打仗,国家要我们何用?不打胜仗,纳税人养我们何用?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服役的军人,我们应该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时刻愿意为这个国家和民族走上战场,而这一切都是需要“血性”的!

作者:弘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