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普|利率“兩軌並一軌”是什麼鬼?

“雙軌制”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在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價格都是國家統一定價。改革開放後,市場在定價機制中逐漸發揮作用,形成了市場價格。在特定時間段,市場價格和官定價格並存,這就是“雙軌制”。

歷史上,中國已經歷了多次並軌,比如糧食價格的並軌。再比如匯率並軌,1994年官方匯率5.80一次性與市場匯率8.70並軌。

利率也是一種價格,目前存在雙軌制,所以也同樣面臨着並軌的問題。

利率雙軌是哪兩軌? 

關於利率,也有官定利率和市場利率兩個軌:

1)官定利率:存貸款基準利率由央行公佈。目前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是4.35%。

2)市場利率:貨幣市場利率已實現市場化,商業銀行可自由定價進行拆借。央行也參與貨幣市場的拆借,通過MLF等貨幣政策工具提供流動性。目前一年期MLF利率是3.3%。

但央媽也不能任性,如果通過MLF拆出的資金利率(學名政策利率)較高,銀行可以選擇不要,轉而通過從其他銀行借。所以,和存貸款基準率不同,央行的政策利率可以看做是市場化的。

下面用圖形展示傳導過程:

央行政策利率→貨幣市場利率→存貸款市場利率

當央行調降政策利率時,貨幣市場利率會同步下降;如果央行調升政策利率,貨幣市場利率會同步上升。但存貸款利率卻變動很小,甚至不變。考慮到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利率並軌應是官定利率向市場利率靠攏。

套利機制 

一旦存在雙軌制,就會存在套利機制。比如銀行既參與貨幣市場拆借,也參與存貸款業務。理論上,如果貨幣市場利率低,銀行可以從貨幣市場借入資金,然後到存貸款市場放貸。

但現實和理論存在着較大差距。貨幣市場借入的資金期限大多一年以內,而貸款期限較長,二者期限不匹配。此外,貨幣市場拆借資金具有不穩定性,銀行自身和監管部門都特別強調了存款的重要性。

因此,不管貨幣市場利率如何變化,銀行均會要求吸收較高比例的存款,存貸款利率也就不會隨着貨幣市場利率的下行而下行。

由於利率“兩軌制”,也確實有套利機會存在。

比如今年1月,企業先通過票據承兌貼現獲得低息資金(貨幣市場利率低),再投向銀行結構性存款(存款利率高),每次操作可以套取約30-50個基點的無風險利差收益。

“並軌”路徑

套利行爲會帶來資金空轉,衍生金融風險,但很難杜絕,只有在利率並軌之後,這些套利機會纔會逐漸消失。

在當下,“兩軌並一軌”還承擔了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功能。舉例來說,2015年10月後,央行再未調整過存貸款基準利率,但貨幣市場利率整體下行。如一年期貨幣市場利率(SHIBOR)從2015年的3.41%降至目前的3.07%,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保持在4.35%。銀行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下浮動,變化也不大。

央行之所以不調整基準利率,是因爲信號意義太強,調整了意味着利率市場化的倒退。相應地,央行引入貸款基礎利率(LPR),想改變銀行以基準利率爲參考的定價模式。

但是2015 年10月至今LPR一直未變,且1年期LPR 利率與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之差穩定在4個BP。由此可見,LPR 報價主要參考官定基準貸款利率,其作用並未明顯發揮。

本來想引入一個市場化的定價,但市場化定價卻盯住非市場化的價格,自然LPR也是非市場化的。

本次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改革LPR的報價機制。LPR不再參考貸款基準利率,而是參考MLF利率。之前已經提到,MLF的利率是市場化的,改革後的LPR是市場化的,以之爲基準的貸款利率也將是市場化的,由此完成了貸款利率“兩軌並一軌“的改革。

更爲重要的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也將暢通,央行的政策利率將順暢的傳導至貨幣市場和貸款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