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岁月的积累,对经典的解读,也可以成为经典的一部分。从这一层面看,86版《西游记》,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神剧。

它主题是“神”,连“凡间示现”的播放率也“神”到天晓得:霸屏30多年,重播次数多年前就越过3000次,至今还是上星频道每年播放次数的冠军。按眼下通行算法,播放量更在9万6300亿次以上。这是业界吉尼斯纪录,也不大可能被超越。

我与昨日,弹指即散,可《敢问路在何方》、《女儿情》等乐曲,依然还是铭刻在几代中国人脑中的旋律。还没有一部剧,有如此炫目之光,可以让所有国人沉浸其中,无可救药的喜欢,裹挟于半生以来的记忆之中,像是此生不经意的闲笔。无数街头巷尾的升斗小民,口耳相传,目接神会,从惨绿少年,一路看到了现在的心老头白。儿孙打开时,还不免偷瞄几眼,心情如接久别的老友。

甚至在烟涛微茫、语言迥异的国外,它都是“全民网红”担当。比如邻邦缅甸、越南等,86版《西游记》在那至今还是超高人气。从调查数据看,讲家喻户晓并不入浮夸。我亲耳听过一位缅甸留学生聊过,孙悟空是他们知道的第一个甚或是唯一的“中国人”。

我想的,一定有无数的人们,和我一样,岁月年华抛人而去,可《西游》电视剧还是晓雾中的风景,不是越来越远离,而是愈来愈清晰:一帧帧画面、一句句台词、一节节剧情、一个个人物,妖魔仙神、狼虫虎豹,颠倒都念得烂熟。不矫情地说,在我眼中,这是迄今大陆最成功的一部文学经典翻拍剧,也是我最喜欢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是。

也许,那种无处不在又傻里傻气的情感,就叫真诚吧。在我很小的时候,齐天大圣即我心中大偶像,是打死不倒的斗战胜佛。他的喜悦和悲伤,我是年纪越大越容易理解。就连那位情意绵绵遗恨难消的女儿国国王,我陡然还会惦念起她:

负心的御弟哥哥绝然走后,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过得好吗?

现在回看,86版的《西游记》,论技术水准,说是改编神剧,确实有点过不去。对比当下,它还是粗糙的,那特技,腾空变幻什么,老实说,最多且最土。

可诡异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出这一点缺陷,可还是会心悦诚服喜欢,还会反差地共睹到一股相反相成式的格调:诚意、创意,与精致感。毫不夸张,这部剧放到今日,仍然不落伍,不跌份。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重播力度,与收视率,已悄然说清了这一点。

那86版的《西游记》,它最凸出的点在哪里?我以为,就是现下被说烂的四字真经:匠人精神。啥是匠人精神,说白了,用心真诚就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不是纯技术主义,更非日本人所专有——往昔不远的中国,也都不是没这套准则,只是集体失散了,涣退了,忘怀了。大家不想真诚了,不再用心了,改用脚去丈量钞票,于是自然地尘埃惹尽,烂片无数。

《西游记》讲什么,讲唐僧师徒万里穷游。86版《西游记》拍制的千辛万难,实并不亚于三藏法师的天竺历险记。名曰86版,是82年就动拍了的。25集,就一台摄像机,一位摄影师,万水千山踏遍,扛了6年,待到摄制全部完毕,费时竟然18年,烧茅炼丹一般。人寿几何,世所罕见呐!《敢问路在何方》里唱道,“一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于他们有意无意的心声告白。

只能说,《西游记》赶上了中国电视剧摄制的黄金时代:社会清贫,技术落后,可国家是处处盘算着“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个体都发自内心地把自个当主角一样奉献。

大环境上,1980年代,我们的文艺氛围是如此自由奔放,千树万花,各显神通。《西游记》邂逅最好的孕育时分。所谓时,真不是早,也非先,而是恰至好处。

那是一个“春天”,所有人都甫从桎梏中逃出,就想做点啥,名利不是最关心的,只要体现自各的价值,多少弥补回被蹉跎掉的时月。不用特意指出,《西游记》剧中,演员们的卖力与倾情都是人所共见的。比如,剧组缺钱,请不了更多人手,演员李鸿昌主动请缨,一人就分饰7角,剧中神灵活现的驿丞、大臣、佛祖、客商、老渔翁、黑狐精、多目怪,都是他一人。基本没报酬,半义务式,他拿出灵魂去演。

那时“娱乐圈”的条件,真是艰苦,可是人也较真知足,名心不重,几乎都乐在其中。据说,剧组每人每天伙食配额只5毛钱,可在广州拍戏一碗饺子就得2块5,还才6个小块,一群北方男女,根本吃不饱,杨洁导演就自掏腰包请吃饭。就这点零碎,彼时的主管电视台还不给钱,许多人告黑状,说杨洁夫妇借拍戏名目游山玩水,出国消费。

因为穷乏,装备等硬件也落后。比如,那么大型的戏,摄像机只搞到一个,无法多角度同时拍摄,效率极低。比如,吊威亚时,配套不及,演员时常要摔伤。有一次,沙僧闫怀礼从高空掉下,170多斤重,直接砸在摄像师王崇秋脑袋上,当场把人家砸晕送院。杨洁日后得去日本,参观了同行片场,就大感慨,有人家三成设备,好多年前就能提前完成,搞的自然也会更好。

后来,央视等单位终于愿松手了,剧组可自寻资助。他们找到了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拿到了300万的资金支援,困难才有所改善。可总体上,开销过于庞大,还是远远入不敷出。这也是《西游记》起初只能拍到20来集,就不得不暂停的最主要缘由。

这些往事,已离世的杨洁导演,在2012年前后,出了本追忆录,题为《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图文并茂说的很清楚。此书某东70来块钱,一样有情怀的你,值得拥有。

所以呢,从这些意义上论,86版的《西游记》,正确称法不该是“央视版”,而当说是“杨洁版”。这并不是要非议什么,而是说,导演杨洁所付出的心血,最理该得到我们的敬意。

要一再感叹的是,86版《西游记》这般的影视盛况,真的是无可复制了。那是一个没人神叨呼吁啥“工匠精神”,可人人都情怀满腹、责任在胸的时代,愿干事,能干事,可以干好事,能够干大事。到了眼下,速食文化横行霸市之日,多数影视纯以赚钱为目的,缅缅纷纷,轮番吃个罄尽,除了浮躁,一无所得,如何能拍出啥良心剧呢!

这是精气神全散了。86版《西游记》的每一回重播,委实都是在善意提醒:只有用心才能成就经典,唯有慢工方出细活。 我们赞赏它,还每每为之大为感慨,心理因素说深点,那是因为我们所见所闻的,绝不止是文学经典的场景重构,更是老一辈中国人对工作的费心、对艺术的情意、对生活的仁爱!

再说白了,我们集体如此眷念于86版的《西游记》,极大程度上就是对文化现况不满。如今的绝大多数影视剧,都经不起品了。我们似乎除了技术可炫,此外几乎就是一地鸡毛铺陈的乱场塌台。整天吹特效,摆投资,赫赫煌煌,不可一世,讲真也就剩下这点浅薄可自我揄扬,早就宗旨走了歪路,姿态落了下乘,心思用错了地方,观众也难找到拥抱的理由。

前些年,朱军的《艺术人生》栏目,搞了个“《西游记》30年再聚首”的专集,饰演女儿国国王的朱琳,一上台就说,那么多年已过,“我眼里就只有一个人,我的御弟哥哥”。她口中的“御弟哥哥”,就是当初与她演对手戏的徐少华。当被问及还有何话要告白时,她黯然而道:“自女儿国一别,三十年未见,御弟哥哥,别来无恙?”

当时,我看的差点有泪而出。太多人事,你认定的归宿,不过就是过渡;你以为的过渡,不料就是归宿。30多年悉悉索索过去了,《西游记》以后的中国影视剧,可还能别来无恙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