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园环节,教师的工作量较大,而该环节的时间则较短。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组织幼儿进餐,收拾碗筷、桌子和地面,帮助幼儿整理服装,组织幼儿的餐后活动,等待家长接人等活动。该环节的常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引导幼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离园常规

离园环节的活动较多,容易出现混乱的局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离园活动的常规,这样的常规更能让幼儿接受。

2、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满足幼儿自由选择活动的需要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离园前大多组织幼儿看电视、看图书、听故事或玩桌面玩具等,活动形式过于单一。时间长了,幼儿也会感到单调。因此,在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安全意识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多样化的离园活动,满足幼儿的需要。

3、善用赏识教育,满足幼儿成就感的需要

离园环节时幼儿在园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是一个幸福的环节。幼儿结束了一日的学习和生活,带着期望等待家人的到来。他们希望能在家人来接时“炫耀”自己今天的成就,这是成就感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不仅能稳定幼儿的情绪,也有利于幼儿对自身行为的克制,减少离园环节的违规行为。

幼儿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抛弃传统“好孩子”的观念看待每个幼儿,每个幼儿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看教师是否用心去发现。

幼儿的成就感也受同伴评价的影响。因此在离园环节可以让幼儿夸夸同伴,想一想今天谁表现最棒,谁进步了,然后说一说自己想赞美谁,赞美他什么。这样的强化不仅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幼儿间亲密情感的建立,有利于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

4、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有针对性地开展离园常规教育

幼儿的年龄特点不一样,在离园环节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小班幼儿主要是受情绪的影响,不能愉快地等待家人来接,也无法安心参与活动,自我整理的意识差。而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服务能力增强,但任务意识还较差。因此,不同年龄段的离园常规教育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小班,应侧重于幼儿安全感的满足,侧重于整理能力的培养及安全意识的教育等。在中班则应注重自主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如主动对教师和同伴说再见,能自己记住需要带回家的东西,并尝试学习传递消息等。而到了大班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与自我服务精神,如做好值日生工作,有自我服务的意识,愿意为他人服务等。

5、消除幼儿的紧张感,引导幼儿逐渐实现自我管理

在离园环节,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渴望遇见到家人,心理着急,即使教师安排了离园前的活动,也无心参与。另外,教师在离园环节的紧张及对幼儿的催促,也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紧张感。离园环节应该是幸福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消除紧张感,保持幼儿情绪上的愉悦感。在离园环节的各项活动中,不主张为了赶时间而不停地催促幼儿。

6、允许幼儿的约定,让幼儿对明天的来园充满期待

离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不仅是一天的结束,更是今天、明天的连接点和中转站。在离园时正确的教育,不经能帮助幼儿尽量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更能让幼儿对当天的在园生活产生留恋感,有利于幼儿在第二天带着愉快的情绪来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