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中餐厅》开播了,前两季赵薇店长的助理小哥黄晓明,终于翻身把歌唱,顶替出任新一代餐厅店长。

喜大奔普的黄晓明新官上任,便得到了“财务总监”秦海璐、“行政主厨”林述巍、“大堂经理”王俊凯、“颜值担当”杨紫的倾情相助,这样梦幻的团队,比起前两季,绝对算得上是豪华。

也许是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也许是为了树立领导地位,黄店长一改当年的谦逊低调,开始把“你们听我的”当做口头禅和行动指南。

并且还愈发的乖张:分配任务和做计划细节不清,不顾团队建议武断专行,面对问题时随意指责他人。

可想而知,节目里的意外不断,美食料理也不见踪迹,团队内部冲突更是连绵起伏。

黄店长这一番表现,网友应景发明“中年王子病”标签并友情奉送,还送其一块上了热搜。

可我觉得吧,标签并不算非常贴切。

黄店主虽说在节目里傲娇了点,但也不是四体不勤的王子,他常常亲力亲为,把自己累得半死。

他的表现,更像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幼稚总裁”,由于一些能力属性的欠缺,犯了不少职场里的忌讳。

不妨就深挖一下这里面的门道,也能启发咱们,别成为职场里那个吃力不讨好的“幼稚总裁”。

逃避困难,就是决断力的丧失

《中餐厅》即将开张,启动资金只有区区200欧元,小到柴米油盐都要一一置办,一穷二白下,“财务总监”秦海璐当然要精打细算。

但“生产部门”负责的林总厨可不管这一套,不买材料哪来的料理给客人。

于是两人就像是结下了梁子,尤其在海鲜市场的时候,璐总监就不停地碎碎念“太贵”。

黄店主以参与两季的经验直觉,本来是坚定支持林总厨采购了100欧食材,但是霸道总监秦海璐一个质问,就让他丢盔弃甲。

林总厨见都老板怂了,也只好丢掉了甜虾,草草采购了48欧。

正是因为少了这道主材,林大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餐厅不得不取消客人订单。

其实,无论是秦海璐,还是林述巍,在团队定位里都没有错。

他们身处的位置,决定了工作的思考角度、管辖范围和思想格局。

秦海璐管成本核算的财务,目的是压缩成本;林述巍作为生产的责任,维持产量是己任。

两者不同的目标,各自在实施中肯定会存在对立和矛盾。

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领导者,站在更高的层面,根据形势的需要来正确地决策。

如果在双方矛盾中随风两边倒,那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甚至到企业的前景,就岌岌可危了。

美国有一句谚语:“逃避困难,就是决断力的丧失”。

不巧,黄晓明作为不称职的逃避者,所缺乏的就是决断力。

决断力并不是天生自带的属性,其实可以从点滴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

可以逼迫自己在所不擅长的领域去独立思考、勇敢试错。

最简单的,比如说去亲近大自然,营造一些小小的困境和逆境,解决野炊柴火,辨别动植物的小难题。

在这样的的锻炼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进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摸清楚事物的本质,从而产生决断。

也许最初,会显得幼稚和可笑,但是潜移默化下,愈发正确决断必将会随之而来。

尤为重要的沟通能力

黄店长最让人无语的,可能就是口头禅“你们听我的”。

在会议上更是把“刚愎自用”发挥到极致,根本不听其他合伙人的建议,搞“一言堂”。

林述巍以G20峰会、五星酒店主厨的专业经验,给他推荐的方案被pass,他得意拿出一客一套餐的奇葩设计,却导致营业时供不应求,害得很多顾客饿得都快胃穿孔。

再次召开会议商量对策,他选择性白内障自己的责任,反而继续不顾大家的意见,比如王俊凯提出的器皿不足、冰箱空间不足的担忧,只有一句“我买”粗暴了事。

即便他在会中和会后,或自己想通,或者是秦海璐点拨,也采纳了一些大家的意见。

广大网友仍然不买账,反而对他的槽点是越来越来多。

这是为什么呢,只能说是黄店长的沟通表现,实在是太low了些。

要说做带头大哥的,偶然发发脾气、坚持坚持己见,并不算什么天大的雷区。

但是,你至少要学会倾听大家的诉求,并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理解大家的诉求,融入到自己的战略意图里来。

被理解、被尊重的合伙人,当然是心悦诚服的支持你,哪怕是走错了,那也是大家的一起的决策,也不会对你产生非议。

而不是让屏蔽掉一切声音,在万马齐喑的世界里,迫使所有人都站到自己的对立面去,变成孤家寡人。

我们也要避免自己像黄晓明一样,因为不会沟通被职场嫌弃。

爱说、能说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倾听的人少得可怜,而沟通的基础,恰恰是倾听的能力。

在心理学上,倾听实质是了解语言背后的诉求和感受。

如果做不到倾听,极端情况下,就会慢慢的变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看似热情,实则自私冷漠的人。

所以,做到良好的沟通,不妨从倾听开始,不带偏见眼光,用共情的心灵,去最大程度体验对方的情绪状态,以及潜意识的诉求。

不但可以感化和帮助别人,同样对自己来说,这样的沟通,也是一次次“同理心”温暖的蜕变。

不能忽视的执行力

黄店长在节目里,还有一个很大的槽点,那就是菜量供不应求、顾客苦等数小时的事件发生后,他没有深刻自我检讨,反而是指责林主厨出菜的速度过慢。

我们当然要对黄店长的甩锅表示极大的愤慨,也要对艰苦劳动后还要饱受批评的林大厨报以深切的同情。

可咱们把事情换个角度来看看,发现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黄店长事后跑去找到林大厨,深情款款的道歉,表白说批评他其实更是爱护他,因为林大厨厨房里外一肩挑,这样下去太过劳累,应该早点培养几个徒弟分担压力,出菜效率也能提高。

那么林大厨会有受虐倾向?

非要自己一个人在厨房里忙到焦头烂额?

其实是林大厨的初衷,是立志把正宗的中餐文化带入到西西里岛,让更多的老外体验中餐的魅力。

以他看来,亲力亲为才能保证品质,砸了自己招牌事小,破坏了国菜口碑事大。

可是面对二十天2万欧元的考核任务,情怀势必要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兼容。

黄店长不是没有想到过对策,他一直反复在碎碎念林大厨包揽所有菜肴的辛苦,要把厨房里的事无巨细,分担一些给新人,尽快给新人一个锻炼的机会。

可是光有口号,一直到了第四期了,也仅仅是把大厨的采购任务分给了新人,其他很多需要统筹、需要规划的细节,仍然没有落地。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执行力的问题。

明明很早就洞悉到了问题所在,也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但是在问题没有爆发之前,总是仅仅停留在口头,没事呼喊几句,当做了对员工辛苦的犒劳就完事了。

在问题出现,并造成恶劣影响之后,才如梦初醒一般的采取措施,上马仓促、执行不到位先不谈,这样的猛药三分毒,给员工的积极性和认同感也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我们对小明哥的执行力不满的同时,同样也要对自己在职场的执行力警惕。

做个事情拖拖拉拉、优哉游哉。

事到临头了,才能提高一点动作的频率。

逼得急了,就开始彷徨无助,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转眼间时间都消耗完了。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说直接也直接,那就是让自己清楚:“我为什么要执行。”

不是为领导在内的任何人,而是为了自己才执行。

在执行目标后,开始的时候成果也许并不尽如人意,可无论如何内心要肯定自我,用执行的闪光点来给予自己成就感。

从内心有了这个认识和惯性,进而做到心理学家武志红常谈到的“自治自律”,才能从内在产生核心驱动力,促使自己去统筹规划、去按计划执行,也才能把握好时间和执行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循环。

隐隐约约觉得,《中餐厅》的栏目组阴坏阴坏,明明知道了黄晓明的欠缺,还非要把他安插到了店主的位置上来,这不亚于架起来在火上烤。

不过也好,从另外的角度,提示我们在职场容易忽视的点滴,也算是我们在忿忿之余,意外的一点补偿。

祝愿黄晓明,吃一堑长一智,早日走出雷区;更祝愿我们,看一综艺长多智,永远不踏入雷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