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人求 廈門大學 特聘教授(朱熹第二十七代裔孫)

“現實”的中國人

當今社會,隨着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每個人都躁動不安,感覺非常累。當你去問別人累不累、忙不忙時,大家都說很累、很忙,好像不忙不累就不是中國人。法國益普索公司曾調查了二十多個國家,發現受訪的中國人中有71%的人選擇了用財產來衡量成功,這個數字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這反映一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市場經濟大潮中,金錢至上成了很多人的普遍信仰,成了當下中國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社會氛圍變得焦躁,每個人都會感到壓力很大。有時候,儘管覺得自己很成功,各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果沒有錢,別人還是認爲你不成功。所以有外國媒體驚呼:中國人太現實了!

這種“現實”會造成我們心理的不平衡,引發各種心理、情緒上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做過相應的調查,結果顯示焦慮、抑鬱等精神問題和艾滋病一樣成了威脅現代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問題。無所適從、焦躁不安……困境已生,我們該如何走出?

朱熹裔孫朱人求:養生重在養心

心安何處?

我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很久以前,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熱情地打招呼:“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麼樣?”兩條小魚繼續向前遊着,終於,其中一條忍不住發問:“什麼是‘水’?”

我們很容易在單調重複的日常生活之中形成無意識的慣性而不自知:無意識地翻手機、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就像故事中的小魚,長期生活在“水”中,卻不知道“水”是什麼。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種修煉——在繁瑣無聊的日常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迴歸自我、迴歸生活,不再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着走,而是自我掌控生活的方向。

儒學追求“內聖外王”,所謂“內聖之學”即心性之學,“外王之學”則渴求王者的事業成功。心性之學是儒學的精華,也是儒學的精神原點。通過修身養性、身心的修煉與德行的完善,實現“內聖外王”的理想。

我們讀儒家經典,看到孔子講“克己復禮爲仁”、《大學》講“明明德”、孟子講“養心莫善於寡慾” “求放心”、《易傳》講“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朱子講“正心誠意” “仁立義行而性定”等等,都是儒家養心的經典表述。

儒家養心智慧根植於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隨時修煉,用之積極引導人生。它能幫助我們在一個高壓力、快節奏的社會里面、在我們打拼累了之後,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休整,休整之後抖擻精神,重新出發。

朱熹裔孫朱人求:養生重在養心

養生重在養心

通過養心,我們可以獲得內心的寧靜、幸福與健康;通過養心,甚至可以養顏、養德,還可以長壽。養心首先是要從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從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從焦躁不安中,從很多病態中一一回歸,找到內心的這一片寧靜,從而獲得幸福人生。

養心可以養顏。“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飽讀詩書之後,自然就有一種非常高貴的氣質。有人說,30歲以前你可以不爲你的容貌負責,因爲那是天生的。30歲之後,如果你還沒有風度,沒有氣質,還不夠瀟灑、不夠漂亮,那是你涵養不夠。

養心可以養德。通過內在的身心修養,我們能夠養成高尚的人格。養心還可以長壽,“智者樂,仁者壽”,一個人內心充滿仁愛,一定能夠長壽。北京大學哲學系是有名的長壽系,許多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都是95歲高齡。如梁漱溟95歲、馮友蘭95歲、張岱年95歲……爲什麼這些學者都如此長壽?因爲他們都信奉儒家哲學、講授中國哲學、研究中國哲學。爲什麼修習儒學會達到這樣一個效果?因爲儒家養心就存在於人倫日常之中,一舉一動就是養生,心態好自然高壽。

儒家之學是心性之學。它倡導心性認知與修養實踐的結合,讓我們的腳步慢下來,讓我們的心靈靜下來,教會我們如何安頓好自己身心性命,提升生命境界。儒家養心的智慧,說白了就是一個養心的工夫。

工夫特指個體的身心修煉的技巧。儒家養心的工夫豐富多彩,如靜坐、讀書、調息養氣、棋琴書畫、山水休閒、茶道、立志、定性等都是儒家常用的養心方法。儒家靜坐可隨時、隨處進行,不需要特別的儀式和姿態,甚至可以思考。儒家還通過音樂來修心,休閒方法就更多了,棋琴書畫皆爲儒家修心養性的基本路徑。中國古代士人生活都是立體的、飽滿的,他們個個都會彈琴吟唱、能書善畫,常縱情山水,在山水中修行,在運動中養心。

朱熹裔孫朱人求:養生重在養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