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強大的對手,這時候,你準備如何對付他們呢?是針尖對麥芒以硬碰硬,還是鬥智不鬥力,不戰而屈人之兵呢?我想後一種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其實,人生有時候就像砍柴,當一大堆柴火堆在那裏,與其費盡周折把它們都掰成小段,然後拿麻袋裝回去,還不如找根繩子把它們捆起來揹回去,簡單而又輕而易舉。 楚莊公率部隊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力弱小,如果與楚國硬拼,無異於以卵擊石。

軟繩子困得住硬柴火

坐以待斃更不可取,必然導致國破家亡。 聰明的鄭國國君採取了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對策:他袒胸露臂赤手空拳領着子民們在路上歡迎楚莊王。楚莊王看到這樣的場景只好說:“鄭國國君,一定會禮賢下士,老百姓們會擁護他,會爲他拼死效命。”於是便撤軍回去。 這便是《左傳》裏記載的“肉袒相迎”的故事。在那個時代,兩軍交戰是非常講求禮節的,儘管是春秋無義戰,但人們都極爲崇尚禮與道德。

軟繩子困得住硬柴火

如果楚軍繼續和鄭人打仗,即使他們費九牛二虎之力把仗打贏了,也會是在衆人面前失禮的,所以鄭軍以其道義戰勝了楚軍。 鍊鐵冶鋼,須用柔火才能將鋼燒熔。立身處世,也最忌用強。倘若對方跟你以強對強,必然出現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兩敗俱傷的局面,要是碰上善於以柔克剛的高手,恐怕更要敗個稀裏糊塗。 孟獲是三國時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率衆起兵反叛,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在南中各個地區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時,便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就會使蜀國有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於是,下令對孟獲只許活捉,不得傷害。

軟繩子困得住硬柴火

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初次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退敗,引孟獲追趕。孟獲仗着人多勢衆,只顧向前猛衝,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被打得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當蜀軍押着五花大綁的孟獲回營時,孟獲心知此次必死無疑,刁鑽使橫,破口大罵。誰知一進蜀軍大營,諸葛亮不但立即讓人給他鬆了綁繩,還陪他參觀蜀軍營寨,好言勸他歸降。孟獲野性難馴,不但不服氣,反而倨傲無禮,說諸葛亮使詐。 諸葛亮也不氣惱,放他回去,二人相約再戰。 孟獲跑回去之後,重整旗鼓,又一次氣勢洶洶地進攻蜀軍,結果又被活捉。諸葛亮勸降不成,又一次把孟獲送出大營。

軟繩子困得住硬柴火

孟獲也是個犟脾氣,回去又率人來攻並同時改變進攻策略,或堅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卻怎麼也擺脫不了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肯走了,他流着淚說:“丞相對我孟獲七擒七縱,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我打心眼裏佩服,從今以後,我絕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獲回去之後,說服各個叛亂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屬蜀漢控制。自此,蜀國的大後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孟獲的硬石頭碰到了諸葛亮的軟棉花,有勁沒處使,除了臣服別無選擇。 常言說,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

軟繩子困得住硬柴火

可是諸葛亮卻爲了自己後方的穩定而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耐着性子忍下去,並沒有因爲孟獲的行爲而放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下定決心不再叛亂。這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大後方,使國內人民免於戰亂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失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之後一刀殺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時之氣,反而會激起其他族人的敵愾,竟起效仿,那麼他不但會對此疲於應付,而且會因無暇他顧而使曹魏和東吳有機可乘,丟了天下。 學會用軟繩子去捆硬柴火,才能在人生中春風得意,才能在競爭中游刃有餘。在行動中,有時候,反其道行之沒準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