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美丽中国•跨界科考”第四季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以“探秘画廊乌江•情满山歌沿河”为主题的第四季跨界科考即将启动,10月25日至31日,科考人员将走进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秘大自然。

新闻发布会现场(覃佩 摄)

据了解,本季跨界科考活动将按专业科考、生态文化、探秘寻宝、自然风光等五条考察线路展开,走进贵州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沿河,系统化全景展示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沿河全域自然生态与文化旅游资源。

这一季的跨界科考,有这些亮点——

寻踪大山深处的黑色精灵

黑叶猴(刘宽明 摄)

大山深处的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全球最大的野生黑叶猴种群。全世界2000余只野生黑叶猴,仅在麻阳河就有76个种群,730余只。

麻阳河,一个名符其实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据统计,有3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在麻阳河安家。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叶猴、豹、林麝、白颈长尾雉4种;Ⅱ级保护动物黑熊、大灵猫、豺、斑羚、苏门羚、小灵猫等27种。

幽深的峡谷,溪流潺潺,科考队员是否足够幸运,能与大自然界的黑色精灵——黑叶猴来一次亲密接触呢?

我们共同期待!

揭秘傩戏“神奇戏法”

土家傩戏(崔卿 摄)

世居沿河的土家族,有着古老而又神秘的祭祀活动。

“傩堂戏”是土家族的一种祭祀活动,融巫术、原始宗教和戏剧为一体,据传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以傩仪、傩戏、傩舞、傩技为主要形式的傩文化,至今仍然活跃在黔东北的村村寨寨,沿河傩堂戏历史悠久,其神秘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蕴,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强烈兴趣。

“踩刀祭”“溜铧口”“翻叉耍”……古老的祭祀仪式与当地的生态文化有着怎样的关联?科考队员将从这些个古老的仪式中发现怎样的秘密呢?

我们翘首以盼!

寻访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

沿河县淇滩镇拥有制作花烛的悠久历史,以竹木做成烛芯,再缠上一层灯草,后用野马乌柏油加上菜油,制模浇铸成烛坯,在此基础上创意造型,染上色彩,装点着一座座土家吊脚楼。

传统花烛、土制寿香,这些承载着民俗乡愁的老物件儿,如今渐渐举步维艰。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如何实现自我救赎?

我们一起见证!

【新闻链接】

《美丽中国•跨界科考》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工商联等机构共同发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机构共同支持的大型生态公益系列品牌活动。

《美丽中国•跨界科考》以生态科考为切入,跨界融合为模式,除邀请自然领域动植物、地质、考古、水文专家外,还将广泛集结历史、人文、旅游、美食等领域专家与融媒体矩阵,实现对自然保护区所在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风土人情、特色产业、旅游风情等可持续绿色发展资源进行系统揭秘和全景展示。

撰文: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游正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