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刷新城市影響力。

10月11日至15日,以“新時代、新動能、新創意、新發展”爲主題的第七屆山東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濟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我市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精心籌備,認真組織,圓滿完成參展參會各項任務,展示了聊城形象、聊城文化,提升了聊城市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取得了豐碩成果,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展會期間,聊城展區共展出來自11個縣(市區)、幾十家參展企業的100多個品類的文創展品,吸引了大量的客人和消費者。

道口鋪銅鑄鐘表與故宮國寶有着一段“奇緣”、一段小“麥秸稈”引發一場中韓民間藝人的文化交流、本屆省文博會的指定用酒是我市臨清開元餐飲有限公司的“然也”酒、茌平剪紙變身旗袍穿在了模特的身上、作爲中國蔬菜第一縣的莘縣將蔬菜做出了“文化味”……本屆省文博會上,聊城展區不僅有各種腦洞大開的創意產品,還有美輪美奐的工藝美術展品,成爲人氣最旺的展區之一,而這許多展品背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省文博會現場的九層六角寶塔鐘

省文博會期間,聊城展區的中心位置,一座製作精美的九層六角寶塔鐘,吸引了衆多觀衆頻頻駐足,其精緻的細節更是不斷引發驚歎。

這座寶塔鐘爲銅鍍金,周圍鑲嵌了水晶珠寶,角里還懸掛着鍾鈴;塔座爲八角形,鐘錶時間數字上了琺琅,刻度由五個杆支撐。該塔鐘的基本樣式基於建造在15世紀的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的造型。

說起北方銅製藝術鐘錶製作者的代表,那要提起聊城市東昌府區傳承先輩精神的馬先民和馬先明兄弟倆。“九層六角寶塔鐘是屬於銅鑄雕刻藝術工藝品,現在展出的是複製品,是根據圖片按照1:1比例還原出來的。原件現存於故宮博物院,全世界僅有一件,製作工藝難度相當大。”寶塔的製作者馬氏兄弟之一的馬先明向記者介紹說。

2014年,爲了證明和提升技術實力,他與哥哥馬先民二人打算仿製九層六角寶塔鐘。歷時近三年時間,兄弟倆先是依照圖片做出了寶塔鐘的外形,再通過手工雕刻技術還原寶塔鐘的細節,還花了4個月的時間研發了傳動系統。馬先明說:“整套鐘錶製作工藝的每一道工序,熔模鑄造、造型修型、脫殼等等,我們是全國獨一份。”寶塔鐘製作完成後,被馬氏兄弟奉爲“鎮宅之寶”,也引發了業內的關注。“鐘錶的修復需要先了解制作工藝才能進行,我們專門從事鐘錶製作,整套工藝都是生產製造鐘錶的工藝,故宮的修復團隊曾經來我們公司參觀學習。”馬先明說。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師這個冷門職業爲衆人所知,身爲鐘錶修復師的王津被大衆稱爲“故宮男神”。2017年9月5日,馬氏兄弟倆創建的山東朗奇羅工藝品有限公司迎來了一批尊敬的客人,以王津爲代表的故宮鐘錶修復技藝培訓班的大師們前來考察、交流鐘錶製作工藝。

馬氏兄弟所在的道口鋪高馬莊村,銅鑄雕刻製作技藝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其先祖曾經營銀器製作,技藝精湛,但因農村受衆相對較窄,遂將興趣轉移到銅器上。其先祖遊歷八方,訪古蹟,求師問友,得益於生性聰敏,巧於手工製作,終有所成,製作的馬踏飛燕、關公像、觀音像、金蟾、十二生肖、簡儀等,都非常逼真,享譽四方。

上世紀90年代,馬家傳人馬先明及其兄長馬先民經過潛心探索,積累經驗和市場調研,在研發設計、開模、鑄造、精雕、鎏金、鍍金等手工藝製作方面獲得精進,成立山東朗其羅工藝品有限公司,在傳承中華經典的基礎上,開發融觀賞價值、使用價值和收藏價值爲一體的產品,以鐘錶尤爲突出。銅製藝術鍾是多門藝術組合的藝術作品,是在製作銅器工藝的基礎上增添了琺琅、美術瓷、彩繪、鑲嵌、鏨刻、機械傳動、音律等多門藝術的精心搭配,才製作出一件巧致匠心、精美絕倫的藝術鐘錶,堪稱藝術的巔峯之作。

這些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東昌府銅鑄雕刻受到利益衝擊。“因其製作工序需精心製作,年輕人沒有耐心,再加上銷售渠道不暢通,許多人轉而投入其他行業。真正能靜下心來刻苦學習,深入鑽研東昌府銅雕技藝的年輕人少之又少。”馬先明表示,目前從事銅雕技藝的人日漸稀少。其中大部分藝人年事已高,有的已是棄藝多年,有的是心有餘力不足,很難再出精品,技藝精湛能推陳出新者只有少數人。“雖然成立工藝品公司,但多是現代工藝訂單,傳統精品之作日漸式微。製作一個銅製藝術鍾,六個工匠藝人一起做,也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價值很高。”省文博會期間,馬先明對記者說,傳統技藝也要不斷推陳出新,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省文博會期間,很多的參觀者都對銅製藝術鍾非常感興趣。通過這個大的平臺,大家都對這項技藝有了更多瞭解,也使更多的人瞭解鐘錶的文化故事,我們距離建設一個自己的鐘表博物館的目標越來越近了。”馬先明對今後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聊城日報記者 趙宏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