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熱播劇《小歡喜》,這部劇主要講訴三個高考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相愛相殺的故事。

這劇一播出就引爆,讓網友直呼真實,“劇裏的爸媽,不就是我親爸親媽嗎?”

這部劇看得我一會笑一會哭,《小歡喜》是家庭劇,也是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的真實側寫。

它講述的是每一個家庭和每一個孩子的故事。

  • 孩子每一次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小歡喜》丁一跳樓英子跳海,這部劇裏藏着三個扎心的真相

    宋倩有幾套學區房,帶着季楊楊的媽媽看房時,她介紹說這套房住進來的都是學霸,上一位租戶的孩子如今已經考上了清華。

    確實,這位學霸住過的房間裏,牆上貼了很多試卷。可是,那試卷上寫滿了觸目驚心的“我恨”。

    清華學霸,看似優秀又美好的人生,其實背地裏早已經爬滿了蝨子。

    “人爲什麼要活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很多父母給出的答案是:這些都不重要,別的事情都不用你操心,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認真高考。

    卻從來不曾想孩子到底在想什麼,看不到孩子努力的過程,看重的只有結果。

    這位學霸就是後來偷偷跑到季楊楊家的丁一,丁一是考上了大學,但剛上大學就休學了,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覺,得了抑鬱症,最後選擇了跳樓。

    《小歡喜》丁一跳樓英子跳海,這部劇裏藏着三個扎心的真相

    被折磨的,從來不只是清華學霸一人。

    之前熱播的韓劇《天空之城》,那個優秀的孩子考上了大學,但最恨的人是爸爸媽媽。當初爲了讓這個孩子考大學,即使生病也要坐起來把題做完纔可以休息。

    我高中的一個學長當初就是考上了大學,卻因爲用腦過度而休學了。

    如英子所說,我其實挺能理解他的,他一定是生活得太痛苦了。他們的人生似乎只有父母安排的路,意義只有分數和成績。

    林清玄說:人生的最大意義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擔每個過程。

    分數很重要,但不該是孩子的唯一。父母是有不少經歷,但不可能決定孩子的未來。

    他們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孩子,但願父母不用分數衡量,尊重孩子的選擇。

  • 父母越是控制,孩子越是失控

    陶虹扮演的母親宋倩與女兒喬英子的關係最讓人揪心,因爲她對女兒的控制慾讓人窒息。

    《小歡喜》丁一跳樓英子跳海,這部劇裏藏着三個扎心的真相

    宋倩原本是名校的金牌教師,爲了能全方位照顧女兒辭職。將女兒臥室裏的圍牆,改造成了透明玻璃,百葉窗裝在客廳。

    這樣的設置方便了媽媽宋倩隨時監看房內女兒動態。可是,女兒也因此失去了最後一點隱私空間。

    飲食上,更是嚴格控制女兒。一切不健康的食品都不允許英子喫,大早上起來熬燕窩給英子。

    《小歡喜》丁一跳樓英子跳海,這部劇裏藏着三個扎心的真相

    英子從小的夢想就是去航天局,爲了這個目標,她努力奮鬥。可是她卻一直在否定孩子的理想,覺得這個愛好對高考沒有幫助,不允許浪費時間。

    《小歡喜》丁一跳樓英子跳海,這部劇裏藏着三個扎心的真相

    高考的時候,英子決定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圓了自己的夢想。而她一定要堅持英子報清華北大。

    在她眼裏,女兒的夢想不過是幼稚的玩笑,自己的決定纔是對孩子一輩子都好。

    最後她直接私自修改女兒的高考志願。得知真相的英子,絕望之下做出了傻事。

    英子和劉靜阿姨講過想去南京大學讀書的一個原因也是想要離開她媽媽。令宋倩更沒想到的是女兒竟然做傻事。

    付出感太強的父母,容易把自己所有的期望,全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殊不知這種密不透風的愛,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小歡喜》丁一跳樓英子跳海,這部劇裏藏着三個扎心的真相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越是控制,越是失序。”

    彈簧被拉伸到一定程度會難以恢復原狀,孩子被逼迫到極限時也會失去感受快樂的能力,就像劇中那位考上北大的孩子,卻寫滿了一牆的“我恨”。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包裹着滿滿控制慾的愛,最終會讓父母和孩子兩敗俱傷。

  • 接受孩子未來的多樣性,才能讓他們走的更遠

    黃磊和海清扮演的夫妻倆,在教育兒子方面一直是佛繫心態,可眼看兒子升入高三後,分班考試只考了倒數第一,成績急速下滑,媽媽童文潔開始慌了。

    於是她開始給兒子安排各種課外輔導,不惜一切代價爲兒子租了學區房,但兒子方一凡基本不上心,而且還是個十足的樂天派,熱衷於自己的愛好,如攝影、跳舞、唱歌。

    比起走千軍萬馬的獨木橋,他更想走藝考這條路。

    然而童文潔知道兒子的想法後,根本不相信兒子是這塊料,苦口婆心地讓兒子放棄這個想法。

    《小歡喜》丁一跳樓英子跳海,這部劇裏藏着三個扎心的真相

    但最終還是相信兒子,爲兒子找專業的老師學習,支持方一凡的夢想。

    看到的一則新聞,杭州一名12歲的男孩癡迷燒菜,成績年年墊底,數學只考一分。

    《小歡喜》丁一跳樓英子跳海,這部劇裏藏着三個扎心的真相

    這個“一看書就犯困,一看菜譜就來勁”的孩子,每天爲家人燒一頓美味的晚餐,堅持了整整三年。

    這名12歲的男孩興趣濃厚,天賦優秀,勤奮努力,明明有希望成爲“米其林大廚”,可她媽媽的關注點卻是:

    爲什麼我家孩子死活都比不上別人家孩子的學習成績?

    不禁在想這個不和方一凡問他媽媽的一樣嗎“學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難道這樣的孩子未來就一定差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謝剛說:教育要“以長取勝”,而非“以短取敗”!

    也就是說,孩子的長板,決定了未來的高度,父母只有找到適合孩子個性和長處的發展道路,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孩子的潛能。

    被老師說沒出息,考試只有一點點的木汁,找到自己的愛好並將之發展,成爲一個自媒體大V,月入十萬,給媽媽開工資。

    所以說,不管是想走藝考之路的方一凡,還是癡迷做飯的小男孩,他們並不是壞孩子,只是學習不好而已,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有着自己熱愛的興趣愛好,這是一件幸運之事。

    這個世界,不止一條路能通往所謂的成功,父母要接受孩子未來的多樣性,才能讓他們走的更遠。

    《小歡喜》這部劇之所以火爆,是它真實地反映了父母和孩子間的人生百態。爲人父母,我們愛孩子,卻不一定懂孩子。

    看不到孩子,傷了孩子,也傷了自己;過度控制,讓孩子窒息,也讓自己痛苦。

    只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看到他的優點,接受孩子的多樣性,纔有機會幫助他。

    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爲他們澆水施肥,靜待花開,尊重他們的成長軌跡,但不能拔苗助長,強迫他們開出我們喜歡的花。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