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盃處處可見“中國製造”

由國際足聯授權制作的大力神杯紀念品在東莞生產。 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中國足球長期無緣世界盃決賽圈,但中國製造幾乎從未缺席。從當年南非世界盃響徹雲霄的嗚嗚祖拉,到今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吉祥物“扎比瓦卡”,再到多家中國品牌亮相世界盃賽場,成爲世界盃官方贊助商,世界盃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製造”的進化史。

廣東製造亮相世界盃賽場

在世界盃開始之前,南方日報記者就曾經走訪位於東莞的偉光集團,它正是生產世界盃特許授權紀念品的企業。從2010年南非世界盃開始,偉光集團就擁有FIFA直接授權,通過多屆賽事的合作,偉光也由開始的簡單代工生產,進而獲得更多自主,參與到紀念品的設計方案當中來,並且憑藉多年累積下來的營銷和渠道優勢進行銷售。

今年的俄羅斯世界盃,偉光集團生產了20多種相關特許授權產品,產品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銷售。據瞭解,偉光集團本屆世界盃的授權商品產量超過150萬件,銷售額在2億元左右。產品包括鑰匙圈、徽章、紀念筆、馬克杯、打火機以及雪茄系列,其中最受歡迎的則是世界盃紀念金盃。

偉光集團相關業務負責人簡凱平告訴記者,紀念金盃共分15cm、10cm和7cm三種尺寸,而15cm也是FIFA授權制造的金盃最大尺寸,“所以如果你在市面上看到比這更大的世界盃金盃,一定不是授權產品”。

他還告訴記者,其實每一屆的金盃紀念品都會有一些微小的改動,“比如海洋以及陸地的一些比例,包括你注意不到的人物的面部表情。所以,說不定真的那個世界盃金盃也會有一些改動?”

除了紀念品、鑰匙扣這些小物件外,世界盃場館的空調、定製手機等,同樣閃耀着“廣東製造”的身影。據瞭解,本屆俄羅斯足球世界盃場館共12座,佛山的美的空調就中標了包括決賽場館盧日尼基體育場在內的7個場館中央空調,成爲中標數量最多的中國品牌。此外,珠海的格力電器也與世界盃結緣,成爲摩爾多瓦競技場使用的唯一冷水機組品牌,讓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空調機組再度亮相世界舞臺。

小龍蝦漂洋過海

世界盃也成爲中國農產品進軍俄羅斯這樣的海外市場的敲門磚。早在世界盃開幕以前,“中國小龍蝦進軍俄羅斯”就成爲網絡熱議話題。

不過,小龍蝦真正抵達俄羅斯已經是在淘汰賽開打後。這些來自湖北的小龍蝦5月31日從武漢啓程,沿着中歐班列“出征”莫斯科,6月28日最終抵達。

小龍蝦“出征”俄羅斯世界盃項目的負責人、阿里巴巴大農業發展部營銷專家王教洋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爲了最終實現這個小龍蝦進軍世界盃的構想付出了很多。

“俄羅斯對水產品的准入標準是非常嚴格的,可以說是全球最嚴格的。首先,出口的商家必須在歐盟註冊,並取得歐盟備案號,就是要求出口的工廠在質量、標準、實力上都非常強。其次,拿了歐盟的備案號後,俄羅斯方面還要求必須在俄羅斯國內也有備案號。第三,在俄羅斯的進口商方面,同樣也得有這樣的資質。”辦這些資質非常複雜,俄羅斯進口商說正常辦理這些手續最快也要3個月,“但我們在一個月的時間就把所有的手續辦完了。”王教洋說。

在小龍蝦抵達俄羅斯後,同樣花費了幾天的時間,才成功抵達進口商的倉庫。不過,王教洋認爲這樣的流程走下來,雖然非常辛苦、繁瑣,但具有重大的意義,“通過這次小龍蝦出口俄羅斯,以後對中國農產品出口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我們都可以說是熟門熟路了。”

10萬小龍蝦運到莫斯科,其實只是個象徵意義的嘗試,讓俄羅斯人瞭解到中國小龍蝦的存在。有數據顯示,北京的簋街在旺季時一晚就能消耗約40萬隻小龍蝦。

王教洋希望未來能夠打響中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將中國飲食文化帶給全世界。“大家都知道智利的車釐子、泰國的芒果、新西蘭的奇異果,但卻很少人說中國的小龍蝦、中國的百香果、中國的高端蔬菜,未來這便是我們的方向。”

中國製造內涵更豐富

如今,“中國製造”已經遠遠不止於簡單的紀念品或是吉祥物。從上屆巴西世界盃開始,主要賽場城市的基建和交通項目中,都已經有中國企業的身影。

湖南南車時代電動汽車公司研製的首批油電混合新能源公交客車,在巴西世界盃主辦城市之一帕拉納州首府庫裏蒂巴市上線運營,在世界盃比賽期間擔負繁忙的機場至市區的公共交通運輸任務。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世界盃國家體育場和位於西部城市庫亞巴的潘塔納爾世界盃體育場改建工程中,主導施工的是來自三一重工的起重機。

到了本屆俄羅斯世界盃,中國贊助商從四年前唯一的英利一家躍增至7家。在莫斯科主賽場盧日尼基體育場外,萬達、VIVO、海信等主贊助商的展臺被放置在最顯眼的位置。除此之外,還有雅迪、帝牌作爲區域支持夥伴。

英國《衛報》的一篇文章說,今年夏天去看世界盃的球迷,會看中國電視機、用中國手機、坐中國電動滑板車以及喝着中國奶製品。

此次,記者乘坐世界盃專列從莫斯科抵達喀山用了將近13個小時,但未來這個時間將會被縮短到3.5小時。中俄將就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進行合作,該項目計劃於2018年第4季度開工並於2024年建成。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朱小龍 邱江劍 發自 喀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