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也是重要突破口,城市的核心是人,以此爲價值取向,青白江圍繞着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目標來開展社區治理工作,從基礎的生活條件改善到精神文化層面的建設,由淺入深,由表及裏。

爲努力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社區,打造和諧的幸福家園,青白江區結合“一港三城六個特色小鎮”的空間佈局,正在探索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新模式,力圖走出一條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和城市居住功能提升的新路徑。

化工路社區: 首先啃下棚改這塊“硬骨頭”

棚戶區改造一直以來都是社區治理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但是化工路社區卻順利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化工路社區是川化老舊生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轄區院落共24個,常住人口約1.1萬人,主要由川化集團、原化機廠、成橋廠等企業的職工家屬構成。老舊的生活社區存在着諸多不便之處。電線線路外露老化,停電短路現象給居民帶來不便的同時也存在着不小的安全隱患,加上房屋的老化、管網的破損、樓層間漏水、下水管網堵塞等問題,化工路社區急需一場改造。

9月初,青白江區結合智慧產業城建設需要,開啓了老工業基地棚戶區改造項目後續標段,其中包括化機宿舍區域、大彎南路67號小區區域等6個標段。因爲留在社區常住人口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常年在這裏生活讓他們普遍存在着一種懷舊的情節,不接受環境的大改。

(社區棚改壩壩會)

爲了得到居民的信任與支持,化工路社區的“棚改壩壩會”就這樣辦了起來,社區的工作人員和住戶家屬代表交流溝通,提供諮詢服務。鍾會萍表示,“政策講得透,居民才能理解支持。”就這樣,原本是塊“硬骨頭”,化工路社區卻以老百姓的高認可度順利完成了棚改工作。

(化工路社區老人集體生日會)

舞臺上黨員和居民在表演節目,舞臺下圍坐着親密交談的老年人喫着生日蛋糕……11月19日,一場熱鬧溫馨的社區生日會正在進行着。從2015年開始,每個月19日爲社區60歲以上老人舉辦集體生日會已經成爲了社區的傳統。化工路社區書記鍾會萍說:“我們每個月19號會集中爲社區裏過生日的老人辦一場生日會,希望能讓老年人體會到社區溫暖的同時,也能讓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在居民中得以繼承和延續。”

鳳祥社區:拆遷安置小區要有“溫度”

社區治理的困難之處在於各個社區情況不同,無法尋求一條共通的治理之道。

自2011年開始,鳳祥社區先後集中安置入住徵地拆遷居民4232戶,常住人口達上萬人。與化工路社區舊城改造不同,在拆遷安置社區,突出“順”字,鳳祥社區先期開展“村轉社區”改革試點,轉變職能,理順機制,強化業主委員會功能,完善物業管理機制,探索完善拆遷安置小區居民自治管理新模式。

(鳳祥社區鄰里服務中心)

從農村到城市,居住環境的大改給社區治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違規停車、私拉違建、圍養牲畜等情況頻繁出現。面對各種問題,社區書記劉正德並沒有過分慌張,他一直強調,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問題。

“沒有人願意把車亂停,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那就反映出我們社區管理區域內車位不滿足居民需要,車位管理存在不足支持。”面對違規停車問題,劉正德首先想到的不是去糾正批評居民,而是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有不完善之處。於是,從規劃新的停車車位開始,再到動員優秀黨員帶頭規範行爲,鳳祥社區的種種惡疾正在逐漸發生改變。

據劉正德介紹,最近,社區的居民正在準備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這樣一來,居民們就可以“刷臉”出入小區了。爲什麼要給小區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劉正德告訴我們,他經常看到小區裏的老人一手抱着娃娃,一手提着菜,進小區門口要把東西放下再去掏門禁卡。爲了讓社區的居民生活得更便捷和幸福,鳳祥社區的人臉識別門禁系統就這樣開始着手安裝了。

(社區小遊園)

劉正德和社區工作人員的眼睛成天都“長”在了社區居民身上,他們隨時能夠觀察到居民的需求,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滿足居民的需求。大到就業諮詢,小到辦理狗證,只要居民有需求,都能被親切的接待。不尋求大的突破,一件件的小事很快就拉近了居民與社區工作人員的距離。遠親不如近鄰,從農村到城市,鳳祥社區丟掉了陋習,保留了“溫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