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10月10日北海訊 (記者 盧佳靜)北海,一座美麗宜人的海濱城市,四季綠樹成蔭,花果飄香,被譽爲中國最大的天然“氧吧”。這裏有“天下第一灘”銀灘、“中國最美海島”潿洲島、“中國十大魅力溼地”紅樹林以及星島湖等景點,因旅遊休閒度假勝地享譽海內外。它還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始發港、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近年來,北海經濟發展持續領跑廣西,成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城市。

北海工業園區展示圖(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攝)

海絲路文化彰顯魅力 續寫新篇章

早在2000多年前,北海(合浦)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成爲漢朝與東南亞、非洲通商往來的重要門戶;100多年前,北海被闢爲對外通商口岸,成爲當時中國與西方貿易往來和文化交融的前沿;30年前,北海被列入全國首批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成爲我國西南、中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出海通道和廣西對外開放的先行市。基於這種深厚的歷史沉澱,北海與南京、泉州、廣州等其他8個城市共同申報的“海上絲綢之路”項目,已經在2012年11月正式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西漢晚期的紅、花瑪瑙串飾,東漢晚期的鼓形纏花金球、青綠釉帶把陶壺等在合浦漢代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文物,印證着北海作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過去的“足跡”作爲今天的“鏡子”,作爲促進當今“中國東盟”“一軸兩翼”以及北部灣經濟區的構建,無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隨着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北海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圍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建設、國際產業合作、文化交流爲重點,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形成面向國內國際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努力把北海打造成爲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海上合作重要通道、產業合作重要平臺、文化交流重要基地。

鐵山港區(北海市鐵山港區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臺灣網發)

打造“向海經濟” 釋放海的潛力

北海市南、北、西三面環海,毗鄰粵港澳、佔據大西南、海南及東南亞的中樞位置,是中國大陸距離東南亞、西亞、歐洲最近的港口之一,在西南經濟區域及亞太經濟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北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乃學表示,海上互聯互通正在加快建設,海洋產業不斷壯大,向海經濟、開放經濟正快速發展,海的潛力、海的優勢正在釋放。“十二五”以來,北海海洋經濟發展很快,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速一倍。2017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517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48%;主要海洋產業實現增加值250億元,佔廣西的37.5%,總量排廣西第一位。

目前,北海着力打造電子信息、石油化工、臨港新材料三個支柱產業。北海進入一個產業帶動跨越發展的新階段。

鐵山港作爲廣西北部灣港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以服務臨港工業企業爲主。自投入運行以來,鐵山港的貨物吞吐量呈跳躍性增長,從2010年117萬噸到2017年完成1875.4萬噸,爲臨港企業的壯大和持續繁榮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鐵山港之所以能用幾年的時間達到廣西其他港口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夠取得的吞吐量成績,主要得益於臨港工業進出口量的支撐,以及對中南、桂東南地區的貨源開拓取得的成就,有效實現了港工互動,有力拉動了港口吞吐量的增長。目前,北部灣港務集團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4月19日視察鐵山港公用碼頭講話精神,努力加快港口建設,致力於將鐵山港打造成爲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依託。

北海銀灘(中國臺灣網 盧佳靜 攝)

建設生態宜居之城 走“雙贏”發展之路

北海有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集“海、灘、島、湖、山、林”於一體,兼備濱海自然風光和以南珠文化爲代表的人文景觀。藉助北海資源發展工業的同時如何保護好這片美麗的海域,給企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地處北海市鐵山港(臨海)工業區的中國石化北海煉化有限責任公司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平共處”方式上,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可謂是行業典範。

據介紹,北海煉化在環保方面投入達6.5億元,採用了國內外最先進的清潔生產工藝和防污治污技術,建有國際一流的污水處理系統、煙氣脫硫系統、燃料氣回收系統等環保設施,從源頭到生產末端,全過程、全方位控制好污染物排放,污水回用率較高。污水處理後不僅能養金魚,還可以分別用於焦炭噴淋、綠化和誠德鋼鐵公司的高爐渣冷卻。各項排放指標遠遠優於國家標準,清潔生產更是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成爲中國石化系統環保標杆企業。

在產值方面,據北海煉化公司統計,2015年加工原料油484.13萬噸,工業總產值217.91億元,合計上繳國家稅金100.69億元;2016年加工原料油597.67萬噸,工業總產值251.81億元,合計上繳國家稅金115.10億元;2017年加工原料油678.22萬噸,工業總產值332.83億元,合計上繳國家稅金139.60億元。

北海煉化公司始終倡導“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理念,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文明企業,堅持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科學發展之路,既爲地方經濟帶來了金山銀山,又保護了碧海藍天。(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