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台湾的居民除土著高山族外,有许多是从大陆的漳州、泉州,潮州等沿海州县移入的汉族。大陆移民以乡谊为组带,聚族而居,形成了闽籍,粤籍、漳州籍、泉州籍等不同的社会集团。此外,以信仰为纽带的民间秘密社团也不断涌观,如天地会、铁鞭会、小刀会、一钱会、父母会等,各乡籍、社团间常为各自的利益发生械斗。因清兵搜捕天地会众,并以焚烧村庄相威胁。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福建籍的天地会首领林爽文(1757-1788年)率众起义,连克彰化、诸罗、淡水(今属新什)诸城,于彰化建立大盟主府,自称盟主大元帅,建元天运(后改顺天),改乾隆五十一年为天运丙午年。各地天地会众纷纷响应。林炎文的挚友,天地会另一首领庄大田在台南起义,自称南路辅国大元帅,与林爽文协同作战,连连告捷。闽浙总督常青征剿不力,株守郡城,乾隆帝改派协办大学士、陕甘总督福康安为统帅,一等超勇侯海兰察为参赞大臣,调兵6万进攻,于乾隆五十三年初镇压了义军,捕获了林爽文等首领,同时颁布《清查台湾积弊酌等善后事宜》幸程16条,以严明台湾吏治,加强管理。从此,清廷对台湾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高山族是台湾的土著民族。自16世纪始不断遭受来自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侵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了台湾,自此台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图为高山族诸罗县人像。诸罗县在台南,此地男人喜欢头插美丽的雉尾。耳缀竹圈,妇女则喜欢将头发盘起后,上盖一块布,同时将白螺珊瑚挂在脖子上作为装饰品。在林爽文义军与清军作战的过程中,他们曾协助清军围剿义军。乾隆帝为了嘉奖他们的行为,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谕令将诸罗县改名为嘉义县。

  作为一个悬于大陆外的海岛,大陆人对台湾有着陌生感和好奇感。干是,许多官员及学者利用赴台上任或游历的机会,留意高山族的风情,将其所见所闻,编皆成书或绘成图册。《台湾风俗物产》册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台湾高山族的风貌。

  据图上题写可知,台湾人捕鱼有多种方法,或以渔叉叉,或用箭失射,或用竹篓罩,或用麻网捞。高山族人民已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

  在《台湾风俗物产》画册中有数开图画是介绍台湾主要的疏菜水果,简介它们的产地,成熟期、口感等。本图介绍的是茄子、杨桃和荔枝。

  “顺天大盟主印”印文,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下旬,率领天地会起义军所向披摩的林爽文于彰化建立大盟主府,自称盟主大元帅。图为林爽文执政的“顺天大盟主印”印文。

  这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二十三日,林爽文的副元帅兼左都督林某向部将赖权传达的军令,让他带领手下的弟兄们于本月24日至27日一连四天,每天夜里四更时分吃饭,然后每人带上干粮,赶到柴坑仔隘口把守,以防清军由此处攻入。军令中还警告赖权,应率领部队勇往直前,决不能临阵脱逃,否则按军法处置。由此可见,当时两军对垒,抗争的紧张激烈。

  福康安(1754- 1796年),富察氏,字瑞林,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子。曾从阿桂用兵金川,镇压甘肃回民起义,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四月,闽浙总督常青镇压林爽文起义不力,乾隆帝于六月二十日颁布谕旨,命时任陕甘总督的福康安前往台湾,替代常青督办军务。八月初二日,他被授为将军,十月二十日赴台,次年二月,将林爽文,庄大田领导的起义全部镇压。

  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将军福康安、参赞大臣海兰察统领士兵5000名,乘船百余艘,泛海东渡。第二天抵达鹿仔港。由于当时海水退潮,直到十一月初一才得以登岸。

  福康安领军登陆台湾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援救被林爽文、庄大田义军围困五个月之久的嘉义城。福康安除集中原带5000名广西、四川兵外,在其他营地又挑选得力兵丁6000余人,另有当地民众千余人,共同进攻嘉义。福康安把兵丁分成五队,义民分成两翼,搜索前进。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在仓仔顶遭遇林爽文军伏击,但因福康安用兵得当,清军不但无损,且一路冲杀至嘉义城下,林爽文义军被迫撤兵。清军于傍晚人城,受到了城内民众的欢迎。

  图为清军还在与围城的义军激战,但嘉义城的城门已大开,原被围困的将士正列队欢迎救援军入城。

  嘉义之战失利后,林爽文统兵退至要地斗六门,命令义军分别把守通往斗六门的大埔林、中林、大埔尾等地。面对义军分兵拦击的战术,福康安决定分兵进剿,由恒瑞、普吉保负责攻打大埔林,鄂辉、袁国璜攻大埔尾,海兰察攻中林等地。

  图为双方在大埔林激战的场面、清军或挥刀持盾,或举枪劲射,或骑兵左砍右杀,他们人数不多,但装备精良。在强大的攻势面前,持简陋兵器的林爽文义军难以抵抗,清军很快便取得了大埔林战役的胜利。

  清军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进攻义军营帐所在地斗六门。为了拦截清军,林爽文义军在通往斗六门的路口挖了许多内藏竹签的陷坑,但此举仍未能阻止清军的进攻。清军将义军团团包围后,一声令下杀入义军军营,林爽文奋力拼杀逃出重围。此役义军损伤千余名。各村居民300余名也遭屠杀。

  图为清军以火枪手外攻,大刀手冲入村寨,残杀义军和村民的情景。

  清军在夺得斗六门战役的胜利后,迅速进攻义军重镇大里代。大里代东倚大山,南绕溪河,义军在此砌筑土城,密设大炮,防范森严。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双方交战后,均以火器相攻,互有伤亡,一时难分胜负。第二天凌展,清军趁义军疲备不堪之际,分路进攻,冲破隘卡,获得全胜。起义军重要将领林素、林快、林成、江近、许三江等200余人被杀,刘怀清、林茂、何从龙,蒋挺、张火等人被擒,被缴大小炮160余门,鸟枪230余支,稻谷数千石,牛800余头。

  图为清军围攻义军营寨,枪炮齐发,于烟火中尚可见义军以枪炮还击的英勇场面。

  在清军攻克大里代之前,林爽文已携带家眷退至集集埔。他们在此建筑工事,陡崖上垒筑石墙、墙内设置大炮,临溪设卡,试图阻断清军通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初五,福康安统兵至此,双方以枪炮对攻,相持不下。清军攀援上山,避过义军火力,攻入石墙,林爽文义军败退,此役义军损失重大,枪、炮被缴百余,死伤2000余名,被捕100多人,其中林爽文的父亲林劝、母亲曾氏,弟弟林垒、妻子黄氏也被清军捕获。

  图为海兰察率兵骑马正渡浊水溪。福康安则督兵跟进,部分步兵亦纷纷泅水过溪作战。林爽文的义军不得不边战边退,奔至密林山谷中。

  林爽文于集集埔失利后,率余众数千人向北路溃退,一路上不断受到清军的围截,死伤惨重。

  图为义军在队列齐整、武器齐备的清军水、陆合击下,兵败而退的场面。

  小半天山,山势陡峭,易守难攻。为了加强防范,林爽文义军又在山顶处,砌筑石墙,外列木栅,并且砍断树木,堵塞进山之路。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十八日,福康安率领将士分兵数路而上。阵地几经易手,清军攻克小半天山,捕获义军将领林追、林二.林添,孙东海、王若敬等人。

  图为山上义军军营已遭焚烧,双方将士在平地处短兵相接,斯杀不止。

  在清军水路、陆路的合击下,林爽文及其弟林跃兴,将领何有志投奔昔日好友高振。高振迫于清军的压力,率家丁将林爽文等人捕获,并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初五,将他们献给了清军。

  图为山谷中清军与义车仍在对攻,福康安等清军将领刚刚策马赶至战场,便有清兵前来报告已将林爽文擒获的消息。

  福康安擒获林爽文后,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十四日,兵分数路进攻南路庄大田的义军。他们首先攻打庄大田所占据的嘉义东南的大武垅。庄大田军持溪抵抗,各个勇猛顽强,但终因寡不敌众,500余人被杀,700余人被俘,主要首领定南将军苏魁阵亡。

  图为清军以重兵多面出击,枪箭齐发,人数少、装备差的义军难以抵抗。

  几次与清军交战均遭失败,庄大田不得不率余众退至琅峤。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初五,庄大田等人潜匿树林山沟时被清军捕获。与此同时庄大非、许光来,简天德等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以及家眷总计800多人,也被清军抓获。

  图为持刀操矛的清军冲入义军阵地,将庄大田等人捕获。

  图为福康安等人平定林爽文起义后,率队离开台湾,乘风破浪返回大陆,即将在厦门港口登岸的场景。

  清廷平定西域、金川后,乾隆帝都曾在京师西苑紫光阁设宴犒劳将士。这次平台,时值乾隆帝在承德,便将庆功宴摆在了避暑山庄,令宫中戏班在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演吉祥戏,款待平定台湾战事有功的福康安、海兰察等将领。

  为了纪念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的胜利,乾隆帝命宫廷画家创作一套纪实性的《平定台湾战图册》。此图册所绘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二十八日将军福康安统兵进发台湾开始,至次年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款待得胜而归的将士止,共表现大小战役十余起,形象地记录了镇压林爽文起义的经过。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敕令纂修平台纪略。卷首5卷,刊载了乾隆帝有关镇压林爽文起义的谕旨、奏章批答,御制诗等。正文70卷,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对林爽文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及清廷采取的方针、政策,军事部署及善后措施等都进行了具体的记述,是研究林爽文起义和天地会历史的重要史料。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八月,乾隆帝撰写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文中记述了福康安率领清军在与林爽文义军交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足智多谋与英勇善战,多有自我炫耀之词。勒石立碑后,又以玉制此碑文册,存放宫中以为纪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