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玄奘不動聲色,說:“爲了佛法,貧僧一定要到天竺去,雖死不易。說者無心,可玄奘卻把“天竺高僧”聽進了心裏。

《知史以明鑑·查故以至今》

在《西遊記》中,玄奘出長安可是個無比盛大的場面。比如說,唐太宗封他爲“御弟”,給通關文牒,賜千里良駒、盤纏、隨從,在文武百官和長安人民的簇擁下,玄奘風風光光出了長安。

但實際歷史上的玄奘其實是個偷渡客。別的不說,他是護照也沒有,簽證也沒辦,趁着月黑風高,做賊一般溜出了長安城。

其實在長安的幾年內,玄奘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從名僧法常那裏獲取新的知識,開啓新的智慧。他曾經就佛法經義的疑問列出了一百條問題,拿去請教法常,法常瀏覽了問題單子,說:“我看,天下沒人能回答你這些問題吧?”

玄奘猶如被當頭潑了一桶冷水,十分沮喪。法常於心不忍,又說:“這也不一定。如果是天竺高僧,應該能解決你的疑問。”

說者無心,可玄奘卻把“天竺高僧”聽進了心裏。他立刻找到幾名志同道合的僧人,大家聯名向政府提出遊學天竺的申請。

唐政府是個負責任的政府,他們當即駁回了玄奘等人的出國申請。理由很簡單,兵荒馬亂的,你們偏要往西跑,遇上敵人、亂兵,幾條小命不是白丟了?

如果留在長安,玄奘大約很快就能成爲京城甚至國內佛教界的領頭羊。但是,這絕不是玄奘爲自己選擇的生活。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必須到佛法的誕生地去尋求幫助和提高。

儘管悟空不在,玄奘還是受到了某種冥冥中的保護,一路上,總有人會幫助他。在順着流經玉門關的河流走了十多里路後,玄奘已經出了國境。

不久,他來到了伊吾國。從這裏向西北跨越天山,再繞行中亞草原,便可進入天竺境內了。

玄奘不打算在伊吾逗留過久,可是,他還是耽誤了一些時日。因爲當時正值高昌使者訪問伊吾,言談間得知有位大唐高僧正在伊吾歇腳。使者回去後,立刻向高昌王彙報了此事。

這個時候,高昌與唐的關係還很好,國王聽說此事,便派出數十人馬,到伊吾迎接玄奘。

玄奘堅辭不果,只好跟隨使者來到高昌。一見高昌王,更麻煩了,麴文泰深深被大唐法師的風姿和見識所傾倒,哭着、喊着不讓玄奘走。

麴文泰說:“法師你違法出境,如果不肯留下,那我就按照規定,把你送回大唐去。”

玄奘不動聲色,說:“爲了佛法,貧僧一定要到天竺去,雖死不易。”

利誘威逼都沒什麼效果,麴文泰也就不再勉強。不過,他仍然向玄奘提出了一個不情之請:將來法師取得真經,從天竺回來的時候,請務必來我國停留三年,宣講佛法。這一點,玄奘倒是答應了。

麴文泰給玄奘寫了一封介紹信,請沿途的各國國王對高僧加以援助。他特別指出:此僧乃本人義弟。看來,《西遊記》中唐御弟這個情節,是從高昌王那裏移花接木來的。

再往西走,是一片綠洲,這便是龜茲國。在玄奘眼中,龜茲的意義並不僅限於一個西域小國,因爲這是十六國的後秦時期的偉大法師鳩摩羅什的出生地。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人,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龜茲,被聘爲國師。著名的《金剛經》,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更加巧合的是,鳩摩羅什法師也號三藏。兩個三藏都曾把佛經翻譯的歷史發展推向更新階段,都是里程碑和分界線一般的人物。

話說玄奘在龜茲停留了大約六十多天,終於等到天山之雪融化,道路開通,他繼續前進。走過了最爲艱苦的跨越天山之路,前面的路就好走多了,玄奘也終於抵達天竺。

在佛陀的故鄉,玄奘終於觸摸到了他連夢中都在追求的東西。當時,天竺與大唐關係還不錯,而印度的僧侶們對這位不遠萬里前來求法的唐僧更是熱情接待,毫無保留地將珍貴的佛典傳授給他。

在天竺居住學習的十幾年,也許是玄奘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吧。但是他知道,這裏並不是自己的樂土,他還要回到大唐去。

早在北印度時,玄奘就聽到了高昌國滅亡的消息。這固然讓他嘆息世事無常和虛妄,倒也提供了一些便利,因爲沒必要去高昌履行諾言,他便可以不經天山南路,直接走西域南道回國。

玄奘歸國的消息傳到了唐太宗耳朵裏。當年,他是一個心存疑惑的年輕僧侶,如今,已成爲蜚聲中外的大法師。

記得在玄奘離奇失蹤後不久,長安寺院的長老們曾經向太宗彙報:由於申請赴天竺留學遭到拒絕,玄奘很可能已經偷渡出境了。太宗聞言道:“這個和尚挺大膽嘛。”但他臉上並沒有發怒的表情,語氣中似乎還有一絲隱約的讚賞。

長安的和尚們放了心,不久後,高昌王來長安朝見,自然也將玄奘的事情報告了太宗。十幾年間,唐太宗也會零零星星聽到一些玄奘在天竺的消息,瞭解到玄奘在修行上的精進。漸漸地,唐太宗開始盼着這位大膽的和尚回來。

玄奘在於田時,向皇上呈上一份請罪書,詳細報告了冒犯國法的經過,並提出自己馬上即將歸國領罪。這封請罪書被商隊的高昌人帶回了長安。

雖然玄奘心裏無所畏懼,但當長安使者飛奔而來,對他說皇上原諒他的一切罪責,並熱切期盼他回國時,玄奘心裏還是感到了喜悅。

因得知唐朝近期內將會向高句麗派出遠征軍,而太宗本人也將東赴洛陽,指揮軍隊。這個消息讓玄奘喫了一驚,他立刻從沙洲啓程,趕往長安,希望能在皇上動身前見上一面。

當然,玄奘急着見皇上,不是爲了皇上能夠接見他,表揚他什麼的,而是爲了向太宗申請建立譯經場的經費和幫助。

數萬裏往返,十七年歲月,僅僅是偉大事業的前奏罷了。玄奘從天竺帶回來六百五十七部經書,需要招募一批通曉經典和梵語的僧人進行翻譯。不然,對於普通人來說,佛經何異於廢紙?

然而,玄奘緊趕慢趕,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十九年(公元645)正月七日了。這時候,太宗已經前往洛陽。

玄奘在長安沒待幾天,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洛陽去了,抵達之日是正月二十三日。見到太宗的日子,是二月一日。洛陽儀鸞殿上,當世兩個意志最堅定的人會面了。

針對玄奘西遊之事聊了一番後,玄奘盤算着向皇上提出興辦譯經場的事。沒想到,皇上突然說:“大師德才兼備,沉毅堅忍,不如你還俗,來朝中輔佐我吧。”

玄奘說:“經邦濟世必以儒,玄奘對儒學一竅不通,怎麼能輔佐君王治理天下呢?還是讓我以佛徒的身份,通過譯經,解除衆生心靈的魔障吧。”

唐太宗就沒有繼續勉強,他答應支持玄奘的譯經工作,但也做了一些保留。因爲,當玄奘提出到河南少林寺去譯經時,太宗堅決不許,把他留在了長安的弘福寺。

接下來的十九年時間,玄奘從著名的旅行家變成了著名的翻譯家。從他譯經的過程和成果來看,他之前說自己不懂儒學,其實是個謊言。

沒錯,大師也是會撒謊的。

知曉更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歡迎關注道人,爲你帶來不一樣的歷史解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