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官方微博發佈的公告,滴滴APP在10月18日做出版本更新,試運行“黑名單”功能,司機和乘客都可以把對方拉入黑名單,而且這份“黑名單”在試行期間暫時不可取消。在司乘雙方選擇拉黑之後,滴滴將在12個月內避免爲雙方匹配訂單。

值得注意的是,試行期間,加入黑名單功能暫時不支持取消。所以,在拉黑之前,無論是司機還有乘客都要謹慎考慮。另外,除了在現有評價體系和安全保障的基礎上增加黑名單功能之外,已有的一鍵報警、緊急聯繫人和未成年人乘車提醒等安全功能也將繼續優化。滴滴出行公關部相關負責人鄭建濤介紹,如果司機多次被不同的乘客拉黑,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司機在服務上有問題,也會受到相應的投訴,平臺會在覈實投訴之後按照規則進行相應的處罰;乘客如果被很多次拉黑,會一定程度地影響可以被匹配到的司機的數量,對出行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很多網約車用戶認爲,首先要做好對司機的監管。復旦大學數字與移動治理實驗室主任鄭磊分析,“黑名單”功能有限。鄭磊說:“它主要是事後評價,第一是自己將來不再跟這個司機進行匹配,第二是給其他乘客做一個提醒。但是如果發生在途中臨時起意、強姦或者殺人的情況,這個黑名單是不能直接起到作用的。”

鄭磊強調,提高網約車出行的安全水平,平臺需要在事前、事中、事後都採取有效手段,事前對司機資質的審查尤爲重要。朱巍認爲,“黑名單”功能對信用體系的建設有可視化作用。他說:“實踐中有的情況是司機和用戶之間相互不滿,而不滿的基礎可能並非是違法違規的行爲,如果一個司機態度不好,經常被拉黑,一方面他的信用會降低,另外一方面他的單量也會下降。所以從這個角度說,保證自己的信用就一定要減少用戶拉黑自己,所以司機可能爲了自己的可視化信用會更加地努力。”

互聯網專家包冉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分析:“通過一系列抬高網約車運營過程中安全保障的舉措,這些都是需要真金白銀往裏投入的,如果一旦形成市場標配,對於很多其他規模較小的競爭對手來說,是很大的打擊,或者叫市場的擠出效應。”

對於用戶來說,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黑名單制度是否能真正解決安全問題。對此,滴滴出行公關部相關負責人鄭建濤在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談到,“如果司機多次被不同的乘客拉黑,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司機在服務上有問題,也會受到相應的投訴,平臺會在覈實投訴之後按照規則進行相應的處罰;乘客如果被很多次拉黑,會一定程度地影響可以被匹配到的司機的數量,對出行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

一些網友評價,滴滴在爲順風車再上線做準備,對此,鄭磊表示:“我不能說‘黑名單’是爲了順風車上線做準備,但它至少在提高了整體安全水平之後是有利於順風車再上線。”

那麼,“黑名單”有什麼用呢?實際上,黑名單功能不僅僅是拉黑這麼簡單。從一定程度上,這個功能對那些“極端人士”具有震懾作用。如果司機被多名乘客拉黑,說明司機服務有問題,會受到相應的投訴和處罰;而乘客如果被很多次拉黑,會一定程度地影響可以被匹配到的司機的數量,對出行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小編認爲,既然以“黑名單”功能保障乘客安全,也保障司機權益,爲何不將滴滴的黑名單與政府建立的社會信用體系連通起來,對使用滴滴的人都造成威懾力,乘客做好文明素質,司機不侵害乘客安全,這樣才更有效發揮出“黑名單”功能的威力。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