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宋朝驻守军队都在北城,真宗如果不到北城去,士兵见不到他,也就失去了亲征的意义,寇准再次找来高琼帮忙。寇准又找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一同面见真宗,对真宗说:“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

故事发生在宋朝景德元年九月,契丹纠集兵马,大举南下,绕过河北边境诸城,长驱深入。面对来势汹汹的契丹军队,北宋朝堂议论纷纷。

胆小怕事的参知政事王钦若和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主张迁都。王钦若是江南人,倡议迁都金陵;而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迁都成都,二者争执不下,真宗以之询问宰相寇准。

此时,王钦若、陈尧叟也都在场,寇准明知迁都是二人的建议,却假作不知,回答说:“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斩也!今天子神武,而将帅协和。

若车驾亲征,则敌自当遁去。不然,则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众。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欲委弃宗社,远之楚、蜀耶?”有寇准的力主和毕士安的支持,真宗于当年十一月御驾亲征。

寇准

亲征途中,边情日急,而宋朝调动的大军久久不至,真宗再度动摇。真宗身边的宦官劝他速还京师,真宗召来寇准问道:“南巡何如?”

寇准坚定地说:“群臣怯懦无知,不异于乡老妇人之言。今寇已迫近,四方危心。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当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敌乘其势,金陵亦不可得而至矣。”

虽有寇准鼓励,但真宗意犹未决。寇准又找到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一同面见真宗,对真宗说:“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

高琼支持寇准,说道:“随驾军士父母妻子尽在京师,必不肯弃而南行,中道即亡去耳。愿陛下亟幸澶州,臣等效死,敌不难破。”寇准又上言:“机会不可失,宜趋驾。”

真宗内心仍未能决断,扭头看向侍立于侧的带御器械王应昌,王应昌遂说:“陛下奉将天讨,所向必克。若逗留不进,恐敌势益张。或且驻跸河南,发诏督王超等进军,寇当自退矣。”真宗这才下定决心进军澶州。

寇准

澶州地跨黄河两岸,分南北两部分。契丹陈兵北城之下,所以真宗到达南城后,不愿过河到北城去。当时宋朝驻守军队都在北城,真宗如果不到北城去,士兵见不到他,也就失去了亲征的意义,寇准再次找来高琼帮忙。

寇准说:“今渡河,则河北不劳力而定;不渡则虏日益炽,人心不敢自固。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高琼在旁大呼:“陛下听寇准语,准所言是也。”

“陛下若不幸北城,百姓如丧考妣。”侍立于侧的签书枢密院事冯拯附和真宗,开口斥责高琼无礼,高琼当即反驳:“君以文章致位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咏退敌骑耶?”

在寇准和高琼推动下,真宗渡河来到北城,登上城楼检阅诸军。

宋朝将士望到真宗的黄罗伞盖,群情振奋,“皆呼万岁,声震原野,勇气百倍”。此后,真宗把所有事都推给了寇准,这也正符合寇准独断专权的作风,他临阵掌兵,“号令明肃,士卒喜悦”。可真宗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常派人窥探寇准的动静,发现寇准每日饮酒谈笑,就寝则鼾声如雷,真宗得知以后也放松下来。

寇准

随着战争的进行,势头逐渐倒向宋军。

宋军以逸待劳,兵精粮足,真宗御驾亲征,使军队士气大振;而辽军长途跋涉,沿途并未取得什么战果,甚至可以说是到处碰壁,已成疲惫之师。真宗抵达澶州后不久,辽军统军萧挞览外出督战,被宋军以床子弩发矢,正中额头,伤重不治。辽军临阵折将,士气大落,于是与宋朝商议求和。

寇准本欲借此时机,逼迫辽朝归还幽云地区,长久地解决北部边境的防御问题,但消极的真宗只想早日结束战事,又有人诬陷寇准拥兵自重,无奈之下,寇准只得同意讲和。

辽朝虽然在战场上不占优势,却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议和条件,要求宋朝割让战略意义重大的关南之地。可以给钱但不可割地,这是宋真宗坚守的原则。几番往复之后,辽朝不再坚持索要关南,真宗对议和使者曹利用交代了岁币的底线:“百万以下皆可许也。”

曹利用出使前,寇准把他叫去说:“虽有敕旨,汝往所许,毋得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勿来见准,准将斩汝。”曹利用至辽营后,果然以银、绢三十万两、匹达成和议,即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寇准雕像

从北宋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经过太祖、太宗两位创业之主的南征北战,宋朝基本恢复了唐朝中原地区的版图,唯有幽云地区孤悬契丹;辽朝方面,同样对后周时期丢掉的关南地区耿耿于怀。由于这些领土争端的存在,宋、辽两国一直征伐不断。

澶渊之盟规定了宋、辽的边界,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朝不再提收复幽云,辽朝也不再索要关南之地。

它结束了两国之间长期的征战,使宋朝可以无后顾之忧地进入王朝的承平期,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正因如此,真宗才在盟约达成之后,将两国誓书诏谕各地百姓,同时举行一系列祭天、祭祖典礼,告慰祖先。

盟约的达成,自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寇准临危受命,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负“中外以太平责焉”的期望,写下了从政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也为大宋王朝开创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

寇准的后辈范仲淹赞叹说:“寇莱公当国,真宗有澶渊之幸,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戎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

王安石也写诗叹曰:“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将近一百年后,北宋官员陈瓘评价:“当时若无寇准,天下分为南北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