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怎麼突然就成了旅遊熱點?意識到這一點,對於湖南人來說,應該是從一個刷爆朋友圈的叫做《文物戲精大會》的短視頻開始的。然後,我們才驚覺,電視裏怎麼突然多了這麼多博物館的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假如國寶會說話》……

隨着這些紀錄片和電視節目的大熱,記憶中那些玻璃櫃裏冷冰冰的文物突然變得可愛起來,彷彿一個個逐漸揭開神祕面紗的歷史人物走到了我們面前,博物館也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擠滿了遊客。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博物館達5000餘家,年參觀人數接近10億人次,尤其是湖南省博物館年接待觀衆達362萬人次,是全國接待人數最多的省級博物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現在的博物館正逐漸成爲親子活動、學校教育、情侶約會、旅行打卡必備。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多人自覺不自覺地走進了博物館,但你敢保證你能把博物館裏的文物看明白嗎?古人爲什麼要把它們創造出來?這些安安靜靜的文物背後有着怎樣波瀾壯闊的故事?近日,上海博物館館員、知名作家張經緯攜新書《博物館裏的極簡中國史》來了長沙。有先睹爲快的讀者這樣說——在這本書裏,張經緯讓文物動起來了,他用文物動態地串聯了一部簡明的中國史。也許,當你翻開這本書之後終於發現:以後,參觀博物館不再是霧裏看花了。

你還在拿文物當寶物?這本書爲你揭開文物的神祕面紗

張經緯

來博物不能只是看稀奇

今年是張經緯在上海博物館工作的第十年,與文物打交道的他一直致力於向公衆普及歷史文化常識。2017年底,知乎邀請他做一個關於文物的音頻課程。“因爲有些博物館的陳列和講解不夠友好,導致很多人看不懂,所以這個課程講的就是文物背後的故事……”出人意料的是,這個共計12個課時的音頻課程備受歡迎,也就成了現在《博物館裏的極簡中國史》這本書的雛形。

爲什麼要用文物來講歷史?張經緯有自己的見地:“我在博物館工作十年,可以說和文物360度無死角親密接觸。逐漸我就有了一個基本觀點——文字記載的只是半部歷史,而另外半部歷史文物可以告訴你。”

“現在,到博物館參觀的人越來越多。我們發現,很多觀衆眼睛看到了文物,但腦袋裏對這些文物的瞭解其實是有距離的。我就想,我們博物館工作人員應該做點什麼,讓更多的觀衆到了博物館不光是看個稀奇,而要能看懂、看明白。所以,在書中,我爲中國古代每一個朝代挑了一種類型的文物,由這類文物代表這個朝代來講故事。進而串聯出歷史的簡明脈絡。”

你還在拿文物當寶物?這本書爲你揭開文物的神祕面紗

和音頻課程一樣,這本新書也分爲12個章節,張經緯分別用玉石、青銅、壁畫、書法等文物逐漸串聯起中國歷史的脈絡。“我們在歷史課本里讀到的是扁平的歷史,文字只會告訴你,什麼朝代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但文物纔是佐證歷史的證據。”古人爲什麼要創造這些藝術品?他們又是在什麼背景條件下創造的?這些文物又怎樣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張經緯認爲,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歷史才能真正變得鮮活起來。

在這本書裏,張經緯始終沒有就某一件藝術品談論製作技法、美學價值,更不會談論市場價值。他說,文物被很多人視爲“寶物”,卻往往忘記了,文物一開始也是古人的日用品。“他們曾經使用過這些物品,通過這些物品的交換,古人可以建立友誼、結成婚姻,從而推動人口的增長、文化的演變。只不過,它們中的一小部分,有幸在歷史長河中,經歷千百年後得以保留下來,進入博物館裏,讓更多的人瞭解古代人們的所思所想。於是,文物就顯得彌足珍貴。”

因此,張經緯沒有把文物單純視爲“寶物”,而是結合文物的時代特徵,把文物和歷史的聯繫呈現給讀者,並且圍繞這些物品背後發生的歷史故事進行展開,最後帶出此類文物對歷史的巨大反饋。

在這本書的豆瓣評論中,有讀者提出這樣專業的質疑:以物來寫史是有很大風險的,在不同朝代選擇不同階層使用的物品,會對書裏最終呈現的社會階層形態產生影響。對此張經緯表示,在選取文物上,他並沒有按照階層來分,而是選擇那個朝代影響力最大的、讀者最爲熟悉的物品來表達。“提起商朝,我們就想到青銅器;提起宋朝,我們就想到山水畫……這是爲了方便讀者認識朝代。”他坦言,這是一本文物的入門書籍,沒有深奧難懂的內容,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都能有比較好的閱讀體驗。

博物館不再是“陽春白雪”

這兩年,隨着各類文物紀錄片的大熱,有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對此,張經緯表示,這對博物館來說,既是動力也是壓力。“一方面,觀衆越多我們越有成就感,另一方面,這也在倒逼博物館積極創新。”

“以前很多人好幾年才進一回博物館,博物館搞一個展覽可以放三四年。但現在觀衆一年進兩三次博物館,還是帶着期待來的,要讓觀衆每次來都有新收穫,博物館自然不能偷懶,要積極主動推介,積極籌劃新的展覽。”

你還在拿文物當寶物?這本書爲你揭開文物的神祕面紗

湖南省博物館

去年5月,湖南省博物館組織發起,攜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六大博物館聯合推出——“博物館抖音創意視頻大賽”,用短視頻吸引粉無數。對此,張經緯感嘆:“以前博物館總有點自視甚高的感覺,覺得自己是陽春白雪,和觀衆距離太遠。現在博物館的姿態一直在放低,利用科技和新媒體的助推,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我覺得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嘗試。讓博物館變年輕纔是最好的方向。”

談到湖南省博物館,張經緯說:“去年我還來送過展品呢!”作爲上海博物館古代工藝研究部的研究員,他的研究方向是少數民族工藝,徵集文物、豐富館藏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因此他常到各地出差,湖南也來過好幾次。“湘西很多地方,比如鳳凰、花垣、古丈我都去過,那裏豐富的民族地區文化,是我們東部地區看不到的。”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用板藍根作爲染料的湘西藍染布,在新書的最後一章,他講的就是藍染布。

在湘西地區對傳統手工藝的探訪,讓張經緯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走進博物館的目的是爲了走出博物館。對博物館的探索結束後,要回到生活,去找尋身邊原生態的、真實存在的文化。這樣才能真正豐富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經驗。這些,也是靜態的書本里很難獲得的體驗。

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有“祕籍”

怎麼讓孩子在參觀博物館時學到東西?這也許是不少家長苦惱的問題。在做線下活動和觀衆交流時,也有很多家長問過張經緯這個問題。對此張經緯表示,要想避免孩子走馬觀花看博物館,他有兩個“祕籍”可以傳授。

“其一就是家長要擺脫功利心,改變以往的思維方式,不要期望孩子逛一次博物館就能掌握很多知識。”張經緯說,家長要把博物館看成圖書館,“圖書館不可能一輩子只去一次吧,你去一次借一次書,看完了再去借,博物館也是一樣的,孩子一次看不明白,那就再帶着他多去幾次。”

其二就是讓孩子帶着功課去博物館。“每次去博物館之前,家長可以交代孩子一個任務,比如說數數博物館裏有多少種不同的青銅器、有多少樽和鼎等問題,讓孩子帶着筆和紙去記錄,回家後再進行考覈。”張經緯說,孩子在去博物館前有明確的目的,每次去才能學到新知識。“家長的問題也可以結合孩子的愛好來問,比如孩子愛畫畫,就讓他數數古畫中的鳥。如果孩子喜歡書法,就讓他記住博物館裏有多少種書法作品。這樣孩子們就慢慢有了興趣,也就有了知識積累。”他表示,適當運用兒童心理學的方法,可以不再讓參觀博物館的孩子走馬觀花。

你還在拿文物當寶物?這本書爲你揭開文物的神祕面紗

你還在拿文物當寶物?這本書爲你揭開文物的神祕面紗

如果孩子對博物館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相關知識,除了自己的《博物館裏的極簡中國史》之外,張經緯還推薦《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和《大英博物館中國簡史》兩套書籍:“圖片多,講的歷史故事也很好玩,前者瞭解世界,後者瞭解中國。”

文: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羅雅潔

編輯:小白

相關文章